基于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高中生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发现,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他们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基于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得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认识:一是家长切忌用“别人家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二是家长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三是家长要用恰当的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四是家长要学会经营亲子关系,及早修复亲子关系的裂痕。
作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在本学期接到的个案辅导中,发现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他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庭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受其他成员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其他成员。因此,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呢?笔者通过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辅导,有以下几点思考。
慎用“别人家的孩子”和“榜样”来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们经常会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自己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一是拿“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作对比,用较大的反差来批评教育孩子;二是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进行激励教育。这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使用不当,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一位来访者A谈到:我的父亲是个好爸爸,从小到大没怎么批评过自己,但是总是拿自己跟叔叔家的堂哥堂姐们比较,一会儿对我说堂哥上了什么样的学校,现在毕业了找的工作非常好,一会儿又对我说堂姐考进了什么什么学校。其实我知道爸爸是想激励我努力学习,考个好大学,可是我一听堂哥堂姐的事,就感觉压力特别大,心里特别烦躁。快高考了,我已经压力很大了,真不知爸爸为什么还拿“榜样”压我,他一点儿也不理解我。
用“别人家的孩子”和“榜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又给孩子加上了一层学习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难免会让自己的孩子丧失自信心,失去来自家庭的支持,更有甚者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如与家长对着干、“破罐子破摔”、心里特别烦躁等。因此,作为家长,一是不要把欣赏的注意力和赞赏的目光都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当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待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我们就会给孩子更多的肯定评价,给孩子注入更多的自信。肯定评价哪里来?只有期望降下来,才能给孩子积极的肯定。面对高考,家长要把期望降下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设定目标,有助于孩子坦然面对高考,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二是家长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但要听从孩子心里的想法,在树立榜样时与孩子想法达成一致,避免出现父母树立的榜样并不是孩子想要学习的。家长们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
关注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高中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高中生既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情感体验,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同时也有强烈的归宿和爱的心理需求,而这也最容易被父母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