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1版
诗经里的古琴博物馆
    程刚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斫琴代表性传承人

雅》中,其中不乏精品,为后世人喜爱,流传甚广。
  除上述琴家之外,程刚在他编著的《长安古琴艺术》一书中还着重介绍了张友鹤(1895-1940年)、刘少椿(1901-1971年)、陈尧廷(1903-1968年)三位当代陕西籍古琴艺术家。
  张友鹤为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师从琴家王露(心葵)先生,为山东诸城派古琴大师。据介绍,张友鹤是北京大学最早学习古琴专业的学生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从事古琴研究的学者、古琴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友鹤应百代公司邀请,录制了《平沙落雁》《高山》《普庵咒》《四大景》四张唱片,这是我国最早灌制的古琴唱片。
  刘少椿为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出生于富平县北陵堡,幼读私塾,1914年随父南下扬州学习做生意。1928年师从广陵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前后约三年。据介绍,刘少椿擅弹《平沙落雁》《樵歌》两曲,并因善奏《樵歌》而被称为“刘樵歌”。抗战时期,刘少椿避难逃亡只抱一张古琴,再无他物,被称之为“琴痴”。
  陈尧廷是陕西西安人,号琴痴,斋号十二古琴人家,曾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讲授篆刻和古琴演奏等课程。据悉,陈尧廷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是陕西当代篆刻艺术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时,又工书画,善古琴,因家藏十二张古琴而自号“十二古琴人家”。陈尧廷而立之年始学古琴,能演奏三十余首曲,是陕西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篆刻家和古琴艺术家。
  昭闻斫琴 古法今用
  在中国古琴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绿绮式”古琴样板,上面有文字:绿绮,乃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相传其通体黑色,犹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程刚介绍说,这是他仿制的样品。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分别为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传说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中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楚庄王因得到绕梁后沉沦其声,不思朝政,后忍痛割爱,命人将琴毁掉,绕梁从此绝响。有资料介绍,其余三琴皆为传世名琴,明朝后即不知所终。
  唐宋之后,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蠁(响)、绿绮台。“春雷”曾经是北宋宣和殿百琴堂中的第一品,宋徽宗赵佶的珍物。相传此琴为唐代斫琴名家雷威的代表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秋波”据说也是雷威所制,原为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所藏。1940年,此琴曾在香港展出,今藏何处,却是个谜。“天蠁”,据传曾为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所有,后来被广州博物馆收藏。“绿绮台”为一张唐琴,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清兵攻陷广州,邝露从容就戮殉国。“绿绮台”后被转售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1944年后,藏于香港。
  古琴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专业术语称作斫琴。程刚的另一个身份,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斫琴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公布的“程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设在中国古琴博物馆。记者了解到,古法斫琴目前还没有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为这个项目的最高级别。
  据程刚介绍,古籍有“昔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叙”的记载,古人最初以桐、梓作琴,故也将古琴称作“丝桐”。至唐代后,普遍选用杉木为琴材,传说西蜀(今四川成都)斫琴名家雷威曾选峨眉松木斫琴,但松木古琴后世并不多见。其实,峨眉松木就是今天的杉木。
  斫琴选料十分讲究,要求材料具备轻、松、脆、滑等特点。古琴一般是选用一整块木材雕琢而成,无论是桐木还是杉木,宜选干透且年代久远的木料。干透后的木材由于水分散尽,音质清脆,且不易变形。有年份的木头制作出来的古琴,自有一种特别的艺术表现力。由于木质本身历经岁月沧桑,古琴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也会与日俱增。因此,古人有“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的说法。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用五百年的老木头斫琴才会有正音,其二是指有五百年历史的琴才能弹出正音。也可以理解为,上好的古琴,即使过了五百年,琴身依然不会变形,调音后依然能够弹奏。
  古琴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古法斫琴的工艺流程及使用的部分工具。程刚说,制作一张古琴,依古法斫琴,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中,木工用时不到一年,漆工用时最长。古琴需用专门调制的天然生漆多次漆刷,每次施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