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3版
农科城里的博物馆群落
    昆虫博物馆建筑外形

    动物博物馆建筑外形

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学校,先后投资800万元扩建了昆虫博物馆。2001年,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原昆虫博物馆的基础上,依托昆虫学、畜牧兽医学、植物学、土壤学和农业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和优势,启动了博览园建设项目,才有了今日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昆虫博物馆外形如一只巨大的瓢虫,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共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50多万号,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展厅包括昆虫生命厅、昆虫家族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展厅、昆虫文化厅五个展厅,同时还有多媒体互动区、立体影院和昆虫实验室。2020年完成第四次升级改造,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补充了大量的昆虫标本,采用艺术化的展示,展出标本超过10000件,并配套建成了3300平方米的蝴蝶园,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
  不同于其他专业博物馆,昆虫博物馆没有大段的科普文字,而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将大量的昆虫标本进行实物展示并配以简要的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副主任魏永平把这种“亲民”的态度称为“站在专业的角度做科普”。“我说‘昆虫起源于三亿五千万年以前的泥盆纪’,你可能印象不深,但我给你看这些远古的化石,再把现代的昆虫标本放在旁边作对比,看看它们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是不是清晰多了?”魏永平说。
  昆虫博物馆内最斑斓美丽的区域莫过于世界名蝶展示区。这里陈列有世界上最珍贵的光明女神蝶、巴西国蝶大兰闪蝶、中国国蝶金斑喙凤蝶、马来西亚国蝶红颈鸟翼凤蝶等数千只珍稀蝴蝶。还有许多蝴蝶被组合出艺术造型,更具观赏性。馆内还搭建了若干真实场景,再现了昆虫生存的环境,有聚集于一棵树的闪蝶,有利用保护色藏匿于林间叶下的螳螂、叶滫、枯叶蝶、竹节虫等。
  有一面超长玻璃引人注目,是600多只甲虫围绕一只捕鸟蛛呈放射性图案,场面蔚为壮观。“这展现了昆虫世界里同类之间和谐共生,异类之间的竞争关系。”介绍此类集科普、人文与艺术于一身的设计之时,魏永平不无得意,“这是我的设计思路。”他认为,博物馆想要做好,要有创意,要有情怀,最重要的是得处处关注参观者的感受。
  用科技让知识活起来,是昆虫博物馆的秘密武器。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去模拟各种昆虫的叫声,有藏在草丛里叫个不停的蟋蟀,也有令人感到烦恼的蚊子;可以触摸感应器观察昆虫口器的开合;可以在大屏幕上放飞蝴蝶;可以坐下来在3D剧场观看一场昆虫电影或者来一场昆虫互动小游戏。
  走出昆虫馆便是蝴蝶园,为大型网室结构。园内种植有大量的蝴蝶访花植物和寄主植物,鲜花烂漫、蝴蝶飞舞,使人流连忘返。魏永平介绍,每年秋季,蝴蝶园内会开展百果鉴赏和昆虫音乐季活动,百果鉴赏的百余种果实全部采自树木园和场站火地塘林场,琳琅满目,千奇百怪。一方面体现了博览园植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广大游客和青少年朋友科普,让他们通过果实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从而保护植物。昆虫音乐会则有蝈蝈、金钟、黄蛉等10余种鸣叫昆虫和斗蟋,在聆听昆虫天籁之音的同时,观看斗蟋竞赛,趣味盎然。
  动物博物馆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其外形像一头牛,展馆展览面积达4300平方米,收藏国内外各类动物标本8000余件,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藏品主要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教标本,以及几代科教专家收藏的各种实物,具有明显的农林特色。馆内有8个展厅,通过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和不同动物分类阶段的代表性动物标本展示了动物世界的奥秘;以图片和文字形式介绍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一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应用技术等。
  还有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的植物博物馆,收藏有20世纪20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55万号,尤其是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