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
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向
(一)改革主体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格落实“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完善评价依据,推进落实立德树人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第一,完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第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第三,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第四,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第五,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师范院校评价、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三)改革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完善德育评价。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二,正视智育评价。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考核办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第三,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学段对体育评价提出具体要求。
第四,改进美育评价。对中小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第五,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四)优化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引导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第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
第二,改革教师评价。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要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
第三,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岗相适。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构建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关键在落实。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用人观,正确地认识教育评价的重要意义,既要“破”积弊,更要“立”新规,勇于探索,狠抓落实,使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发展,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简介
郑 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路向
(一)改革主体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
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格落实“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完善评价依据,推进落实立德树人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推动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第一,完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
第二,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第三,完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第四,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
第五,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师范院校评价、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
(三)改革评价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完善德育评价。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二,正视智育评价。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考核办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第三,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学段对体育评价提出具体要求。
第四,改进美育评价。对中小学生学习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第五,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四)优化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教育评价方式对于引导人才发展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第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
第二,改革教师评价。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在高等教育方面,要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
第三,改革用人评价。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岗相适。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构建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关键在落实。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用人观,正确地认识教育评价的重要意义,既要“破”积弊,更要“立”新规,勇于探索,狠抓落实,使中国式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发展,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简介
郑 森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