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4版
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三个维度
    在基层社会的治理格局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来明确的。

宣传凝聚群众的工作职责;党员是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细胞,是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担负着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历史使命。需要指出的是,基层党组织的三个层级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密相关、密切相连的。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创新组织生活,增强基层党员的政治认同
  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健全的组织生活对于党员个体来说,历来是提升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总体上有了很大改观,但也仍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到位、活动质量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从规范达标到创新提高,正是当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内在发展逻辑。为有效实现这个目标,基层党组织要善于结合实际有效开展组织生活,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让党员感受到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组织的熔炉中提升党性修养,进而不断增强对党组织的政治认同。具体来说,关于组织生活的原则,既要体现党的政治追求的高度,也要体现关心基层群众的温度;关于组织生活的内容,既要坚持规章制度的客观要求,也要考虑各类党员群体的具体情况;关于组织生活的路径,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也要创新符合时代的新途径。 
  完善队伍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协同融合能力
  在基层社会的治理格局中,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来明确的。其难点在于这一领导核心地位如何在引领基层事业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从组织运行机制来看,党组织融入中心工作的关键应是组织中的人——党员干部。这是因为,他们既是党组织的细胞,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能够成为联系党组织与中心工作的桥梁中介。因此,只有切实抓住了这支队伍,才能协同党在基层的建设事业和领导事业,进而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能力。
  (一)鼓励党政干部交叉任职,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
  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既要扩大组织覆盖面,也要扩大工作覆盖面。这是由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逻辑所决定的。当前,在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之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弱化、虚化和边缘化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工作机制上党组织无法有效融入中心工作。究其原因,基层党建工作往往因为缺少行政人员的参与和支持,结果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中梗阻”。事实上,既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事管理层面无法实现党政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那么解决之道也应从打通领导班子的工作机制入手。[3]具体言之,基层可以在一定范围鼓励党政干部交叉任职,让党务干部与行政干部共同参与基层事业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党员行政干部参与党务工作,在身份打通的前提下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一定行政资源支持;党务干部参与行政工作,在融入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增强党支部书记的示范引领作用
  办好党支部的事情,关键在党支部书记。因而,抓好党支部工作的关键则在于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党支部书记工作的成效应是由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构成的双重标准。当前,面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要求,广大党支部书记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具有了全新内涵。质言之,新时代党支部书记在高质量做好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带领党支部成员和基层群众高质量推进中心工作。从这种身份定位的转变来看,新时代党建工作无疑赋予了党支部书记更为艰辛的历史任务。为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在基层党支部层面可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有威望的党员学术带头人选拔为党支部书记,把有潜力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成为学术带头人,切实为党建事业和民族振兴培育优秀人才。[4]总之,实施这一培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基层党建和业务双融合的骨干力量,进而将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战斗堡垒。
  (三)实行“双向培养”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其性质既是由党组织这一整体决定的,也是由每个党员的个体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历来党章都规定,党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高于一般群众的要求。由此不难理解: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性质要求每个党员要在日常工作中走在群众前列,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党员都应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另一方面,执政党为巩固自身执政地位,需要不断将社会中的优秀人员吸纳进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