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社区建设的探究与思考
延安市安塞区城北社区的建设,充分展现出安塞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成果。按照“1+5+X”的模式,对全社区实行建网分格。推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开展多元化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了社区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安塞区城北社区以“建幸福社区、创和谐家园”为目标,以“百家熟”活动(即:入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载体,以“三有三转变”主题实践活动(即:有健全的党组织网络,社区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社区党组织服务从个体型向组团型转变;有开放式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活动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点,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群众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为居民营造了优美、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基本情况
安塞区城北社区位于安塞区城北,成立于2002年,地域面积3.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5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7891户25369人,其中常住人口4779户15189人,流动人口3112户10180人。社区驻有县畜牧局、电力局、学校、医疗机构、杏子川采油厂等38家企事业单位,有各类学校14所,医疗机构2处。
社区设有党总支、居民委员会、居民监督委员会三个组织,承担着党建、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了残疾人工作站、计生协会、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农民工工会、环境卫生工作委员会、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等各类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1名,4支志愿者服务队一百余人。该社区是安塞区对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成果的标志之一。
建设经验
(一)健全管理网格
按照“1+5+X”的模式,对全社区实行建网分格。社区是大网格,居民小组小网格,院落和楼栋单元是子网格,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都是各个网格的管理员。以400户为一个单位,将整个辖区居民划分为19个子网格进行管理,并按照楼院分布情况配备了40名中心户长。建成了“社区-居民组长-网格员-中心户长-房主”为一体的五级管理网格,从而形成了上下信息衔接、工作联动、管理服务相接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目标。
(二)完善服务体系
推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成立了4支志愿服务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老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红袖章”志愿者巡逻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置了12个服务岗(计生管理服务、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文体活动组织),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开展多元化服务。与此同时,在“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基础上,以社区农民工工会为依托,设立了一个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站和5个农民工联络处,充分发挥便民服务大厅和社区服务队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生活、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促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化”待遇。
城北社区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作为深化干部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在全面推行“一站式”集中服务、“开放式”窗口服务的基础上,建成了“三网一平台”(人员网、电话网、微信网和民生服务平台)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天式、移动式、群团式等多形式联动服务新格局,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
(三)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一是在区级社会管理中心的基础上,街道办设立了二级管理信息平台,社区作为最基本的服务统筹单元,将辖区的人、事、物、地和组织的基本信息,每天由信息员报送到街道办信息中心后,由街道办二级平台上报到县一级指挥平台,再按归口业务由一级指挥中心分流至相关部门
近年来,安塞区城北社区以“建幸福社区、创和谐家园”为目标,以“百家熟”活动(即:入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为载体,以“三有三转变”主题实践活动(即:有健全的党组织网络,社区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完善的服务体系,社区党组织服务从个体型向组团型转变;有开放式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活动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点,积极发动辖区单位和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形成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群众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为居民营造了优美、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基本情况
安塞区城北社区位于安塞区城北,成立于2002年,地域面积3.6平方公里。辖区内共有5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7891户25369人,其中常住人口4779户15189人,流动人口3112户10180人。社区驻有县畜牧局、电力局、学校、医疗机构、杏子川采油厂等38家企事业单位,有各类学校14所,医疗机构2处。
社区设有党总支、居民委员会、居民监督委员会三个组织,承担着党建、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成立了残疾人工作站、计生协会、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农民工工会、环境卫生工作委员会、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等各类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1名,4支志愿者服务队一百余人。该社区是安塞区对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成果的标志之一。
建设经验
(一)健全管理网格
按照“1+5+X”的模式,对全社区实行建网分格。社区是大网格,居民小组小网格,院落和楼栋单元是子网格,社区干部、居民小组长和楼栋长都是各个网格的管理员。以400户为一个单位,将整个辖区居民划分为19个子网格进行管理,并按照楼院分布情况配备了40名中心户长。建成了“社区-居民组长-网格员-中心户长-房主”为一体的五级管理网格,从而形成了上下信息衔接、工作联动、管理服务相接的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目标。
(二)完善服务体系
推行“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成立了4支志愿服务队(医疗志愿者服务队、老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红袖章”志愿者巡逻队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置了12个服务岗(计生管理服务、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文体活动组织),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开展多元化服务。与此同时,在“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基础上,以社区农民工工会为依托,设立了一个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站和5个农民工联络处,充分发挥便民服务大厅和社区服务队的作用,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生活、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促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市民化”待遇。
城北社区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作为深化干部作风、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在全面推行“一站式”集中服务、“开放式”窗口服务的基础上,建成了“三网一平台”(人员网、电话网、微信网和民生服务平台)社区便民服务体系,形成了全天式、移动式、群团式等多形式联动服务新格局,切实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
(三)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一是在区级社会管理中心的基础上,街道办设立了二级管理信息平台,社区作为最基本的服务统筹单元,将辖区的人、事、物、地和组织的基本信息,每天由信息员报送到街道办信息中心后,由街道办二级平台上报到县一级指挥平台,再按归口业务由一级指挥中心分流至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