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7版
区域化党建视域下高校党史学习路径创新
命”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为群众办实事、开新局的本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化党建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服务空间,有助于将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自主自觉的实践服务,有利于全面铺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密切青年学生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青年学生的宗旨意识。 
  基于区域化党建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基于区域化党建在创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话语形式、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三个维度的耦合理路,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彼此之间“分-合-和”的实践逻辑,通过整合校社资源、拓展阵地建设、深化文明实践,深度发挥社区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完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和服务基层实践,进一步创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积极构建“大党史”工作格局,促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发展。
  1、整合区校资源,完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区域党史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和生长点,着力实现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五老”主体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变,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当中。在研究方法、史料挖掘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由小及大、由内到外、由单一到立体,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将“五老”主体资源纳入党史学习教育师资队伍,积极探索联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机制,造就一批老中青相结合、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的高层次、多主体师资梯队,促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充实和完善。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应紧紧围绕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独特历史优势,联合党史研究部门不断拓宽党史研究领域和视角,通盘串联、统筹规划,开发设计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品牌,就近开展“情景式”教学实践活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强化对于重要史实、重要人物的宣传与学习,为党史学习教育搭建立体式教学空间。以身临其境的模式,深化学习理解,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精神文化,深入领会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和理想信念。此外,围绕高校党史课堂这一主要阵地,充分调动党史师资队伍和区域“五老”力量,打造“1+N+N”党史学习教育架构。邀请“五老”进校园,组建“五老”讲师团,积极开展党课讲坛、主题座谈、事迹分享等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他们的人生经验、政治品格转化为流动的“立体课本”“身边教材”,以“大白话”讲“大道理”,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鲜活生动,引导大学生在宏观把握党史发展的基础上,从“五老”个人经历的微观角度,切身感悟百年党史的奋斗历程,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历史代入感强化时代担当,使红色基因得以更好地传承。
  2、拓展阵地建设,发挥区域空间溢出效应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积极联动区域阵地,构建双空间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区域空间的溢出效应,搭建党史学习教育公共平台,联合区域各类社区、中小学和驻地单位等,立足于大学生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需求,延伸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地方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等场所创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堂拓展到开放教育第二课堂,探索构建创新型、交互型党史学习教育示范阵地。区域空间具有时空上和地域上的便利性,同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课堂互为补充。通过开放共享与整合联动,将区域空间建设为大学生联系社会基层的主阵地,将高校课堂建设为大学生深化党史理论的主渠道,促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空间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从内部运行、单一发展向阵地联动、整合发展转型,建构点面结合、纵横交叉、优势互补的网格化教育空间体系。以区域空间在时空和地域上的“近”,增添党史学习教育在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有效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在场性和亲历感,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实现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认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政治执行力。
  3、深化文明实践,增强服务基层群众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6]不难看出,“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深刻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7]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同样需要置于实践当中,以及时的实践体验才能有效深化大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高校可以依托区域化党建开拓社会实践服务,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社会调研实践、文艺汇演实践等,切实服务基层民生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服务中自觉自主体认党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宗旨和使命,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知行合一的实际行动,将党史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察民情、访民意的过程中深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学懂“我为群众办实事”深意,始终将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发力点,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办实事,不断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结 语
  区域化党建资源的形态和价值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高度契合,推动区域化党建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深度协同,有助于全方位发挥两者的内在效能与耦合育人,巩固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深化开展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与命运,可谓意义重大。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不断动态演进的发展过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革新仍需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这就要求高校要始终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持续探索,教育大学生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4-11.
  [2]马振清.实现地方红色资源在区域化党建的有效融入[J].国家治理,2019(20):3-6.
  [3]张攀.高校参与区域化党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4):28-30.
  [4]王子蕲.高校参与城市区域化党建意愿发生逻辑与提升[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1):40-45.
  [5]李留义,王卫国.试论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话语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35-37.
  [7]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2017:142.
  作者简介
  蓝维春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叶圣华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