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1版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思考

  (二)广西高等教育现有的困境和民办高等教育自身的优势,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机遇
  有数据表明,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逐年增长,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从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开始,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2003年仅为81万人,而到2020年增加到791.34万人,年度增长率为14%,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比例也由7%跃升至24%。广西响应国家号召逐年推进民办高校建设,据统计,在2010年广西仅有12所(不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占广西普通高校学校总数15.58%;[2]到2022年,广西民办高校数量为26所,[3]占广西普通高校学校总数30.58%。广西民办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受到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影响,满足了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这也是进入新阶段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新期盼。
  1、广西高等教育存在着数量不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4]
  首先,广西高等教育的数量不多,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区共有85所普通高等学校,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比重的3.08%。根据《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的统计,全区常住人口总计5037万人,即平均59.26万人才拥有一所高等学校。相比之下,同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当的江西省,虽然总人口少了510多万,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06所。数量上的不足给因市场而生、而兴的民办高校提供了准入的契机。其次,广西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不够合理,全区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两地,共47所,占比约55%,而作为广西主要工业城市的柳州市仅有6所院校,占比为7%。此外,广西本科院校仅有38所,而38所本科院校中南宁和桂林就占有24所,占比约63%,占所有本科高校的五分之三,柳州仅有两所本科院校,这与柳州要建设成为广西副中心城市、广西现代制造城、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并获得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支持并不匹配。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民办高校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空间。最后,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高。2020-2021学年广西本科专业在校生人数排名前五的学科分别是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和文学,[5]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急需的生物医药、农林、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能源动力与材料等学科专业布局不足,人才培养储备缺乏。[6]这就给办学机制相对灵活的民办高校提供了特色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