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7版
2022年内蒙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报告
建+积分”的基层微治理模式,建立积分超市,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党员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村级事务,形成了共商共管的良好局面。包头市石拐区采取“六个一点”工作法,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了解一点,实地调研查看一点,入户走访摸排一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收集一点,12345和信访案件汇总一点,村民微信群反馈一点,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收集起来,梳理成“主动服务清单”,由村干部、党员成立的“勤问行勤跑腿志愿服务队”一件一件处理,既保障了村民权益,又提高了治理效率。兴安盟突泉县投资100万元在合发村、曙光村等9个标杆村开展“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云监控、云大屏、云广播、云平台,打造“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模式。
  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在“守牢底线”上下功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伟大成就
  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要求做好动态调整,精准确定监测对象,落实监测帮扶责任,实施针对性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发挥好项目资产“稳压器”作用,在有脱贫人口的旗县全部开展防贫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各层级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共用,加强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协调、配合、衔接和统筹,切实增强监测帮扶实效。
  (二)在“宜业”上下功夫,真正让脱贫群众发展有门路、增收有渠道
  中央、自治区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60%,重点围绕优势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在脱贫旗县布局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和产业集群等建设项目,使依托内蒙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每个盟市旗县形成2-3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机制,采取代种代养、订单种养、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红、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实现农牧户与经营主体抱团发展、互利共赢。优先保障到村到户类产业项目需求,加大小额信贷和金融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户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压实就业帮扶责任,落实就业帮扶政策,采取产业带动、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方法,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20万人以上。
  (三)在“宜居”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农村牧区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可及性、便利性
  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瞄准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深入抓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逐步使农村牧区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牧民参与、“建管用”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类资产确权登记,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每个乡村建设项目都能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四)在“和美”上下功夫,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顺应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加快下乡进村,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数字化等治理模式,推进法治平安乡村建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破除厚葬薄养、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和良好家风。持续加大易地搬迁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深入推进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完善设施配套,加强社会管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有就业、能致富。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开展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红色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驻村工作队作用,不断夯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执政根基。
  (五)在“聚力”上下功夫,推动各方面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向脱贫旗县倾斜集聚
  用足用好财政衔接资金,把引企业、抓项目、促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重点产业园和重点产业链持续投入、逐年滚动,上下配套、左右融合,引导优质企业来蒙兴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已引进企业扩大投资,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京蒙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万企兴万村”行动向促进发展转变,积极承接首都疏解产业转移,推动以产业协作分工、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开放开发平台等,提升产业链协同度,向北京多输送绿色农畜产品和绿电,实现互利共赢。鼓励脱贫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科技、干部人才等社会事业短板。
  作者简介
  双 宝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马钰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