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家务,无暇顾及学习。加之弱势群体家庭收入少,对于部分被迫改变现状的家庭来说,无法支持子女教育,造成其未能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此外,弱势群体中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自卑,受到他人歧视时,心理压力大,选择逃避,不愿和他人进行交流,更不愿到学校接受教育。
4、延续原有的娱乐方式,社交圈变窄
弱势群体搬迁至安置点后,仍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在搬迁前弱势群体的社交圈比较固定,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搬迁后弱势群体大多闭门而居,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社交圈变窄,无形中阻挡了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的开展。[1]
5、缺乏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淡薄
弱势群体搬迁至博白县城东安置点后,对周边环境陌生,适应期漫长,缺乏归属感,把自己当做“客人”,各方面的管理依赖于社区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安置点环境“自治自管”的意识,易忽视环境卫生问题。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提升的对策
1、持续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弱势群体进行正面宣传,改善当前就业环境。大力发挥社会慈善救助及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现状。政府可联合附近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岗位并进行系统岗前培训,让具有行为能力且培训合格的人员上岗就业。结合安置点现状,可由书香社区扶贫小组牵头联合居民在市场创建超市,作为集体经济经营,超市中的岗位面向安置点的弱势群体招聘。
2、着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给予弱势群体更大的医疗优惠
加强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给予更多优惠,以此减轻这类家庭的负担,更好地享受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迈进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3、构建受教育网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教育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可构建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现有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构建,采集这类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为其教育保驾护航。这对残疾学生来说可以有效解决“送教上门”的时间冲突及教师知识经验有限、精力不足等局限性。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可以保障其受教育需求,调动其内在驱动力,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深远意义。将残疾学生送到特殊学校是最佳的选择,残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需求在系统进行报名申请,通过后,就近入学。此外还需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自卑心理,更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目前爱心助学呈良好发展势态,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但帮助时长较短,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延长期限,不少家长期许爱心助学能够持续到子女大学毕业。
4、丰富娱乐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保障物质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阅览室及活动室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多种娱乐设施,增设器材,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宣讲活动、广场舞比赛、象棋比赛、举办晚会等。博白县作为世界客家人第一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有着“杂技之乡”的美称,绿珠女、采茶戏深入人心。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区可积极调动居民的热情举办相关活动如客家文化宣讲、杂技表演等,让居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居住环境
绿色环保,构建宜居家园的理念备受推崇。加强环保教育,养成“社区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意识,摒弃恶习对于安置点的居民来说尤为重要。小区物业可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设立垃圾投放点,张贴环境宣传知识,设立奖罚制度,规范安置点居民的环境行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小区要加大防治虫害、鼠害的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世映,袁凤琴:《教育促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路径研究》,载《安徽农学通报》,2022(8):32-35+62页。
[2]迟艳艳:《农村残疾人对医疗保障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3]柴江:《规范性教育政策的效应研究——基于学校场域中“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视角》,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23-26页。
作者简介
黄玉凤 李洪庆 刘 静 百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温新荣 百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
4、延续原有的娱乐方式,社交圈变窄
弱势群体搬迁至安置点后,仍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在搬迁前弱势群体的社交圈比较固定,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搬迁后弱势群体大多闭门而居,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社交圈变窄,无形中阻挡了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的开展。[1]
5、缺乏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淡薄
弱势群体搬迁至博白县城东安置点后,对周边环境陌生,适应期漫长,缺乏归属感,把自己当做“客人”,各方面的管理依赖于社区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安置点环境“自治自管”的意识,易忽视环境卫生问题。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提升的对策
1、持续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弱势群体进行正面宣传,改善当前就业环境。大力发挥社会慈善救助及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现状。政府可联合附近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岗位并进行系统岗前培训,让具有行为能力且培训合格的人员上岗就业。结合安置点现状,可由书香社区扶贫小组牵头联合居民在市场创建超市,作为集体经济经营,超市中的岗位面向安置点的弱势群体招聘。
2、着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给予弱势群体更大的医疗优惠
加强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给予更多优惠,以此减轻这类家庭的负担,更好地享受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迈进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3、构建受教育网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教育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可构建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现有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构建,采集这类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为其教育保驾护航。这对残疾学生来说可以有效解决“送教上门”的时间冲突及教师知识经验有限、精力不足等局限性。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可以保障其受教育需求,调动其内在驱动力,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深远意义。将残疾学生送到特殊学校是最佳的选择,残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需求在系统进行报名申请,通过后,就近入学。此外还需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自卑心理,更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目前爱心助学呈良好发展势态,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但帮助时长较短,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延长期限,不少家长期许爱心助学能够持续到子女大学毕业。
4、丰富娱乐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保障物质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阅览室及活动室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多种娱乐设施,增设器材,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宣讲活动、广场舞比赛、象棋比赛、举办晚会等。博白县作为世界客家人第一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有着“杂技之乡”的美称,绿珠女、采茶戏深入人心。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区可积极调动居民的热情举办相关活动如客家文化宣讲、杂技表演等,让居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居住环境
绿色环保,构建宜居家园的理念备受推崇。加强环保教育,养成“社区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意识,摒弃恶习对于安置点的居民来说尤为重要。小区物业可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设立垃圾投放点,张贴环境宣传知识,设立奖罚制度,规范安置点居民的环境行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小区要加大防治虫害、鼠害的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世映,袁凤琴:《教育促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路径研究》,载《安徽农学通报》,2022(8):32-35+62页。
[2]迟艳艳:《农村残疾人对医疗保障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3]柴江:《规范性教育政策的效应研究——基于学校场域中“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视角》,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23-26页。
作者简介
黄玉凤 李洪庆 刘 静 百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温新荣 百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