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探索
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社会教育还有利于他们个性与特长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能够极大程度上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对此,基层博物馆应在展陈手段、教育课程策划以及展示形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完善,从而加深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
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很有必要,其不仅能丰富社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能拓宽青少年的文化视野,更能帮助青少年发展个性与特长。
乾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扩大宣传,创建“公众号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传统的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实现积极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社会公众带来全新体验。目前,陕西省省内几乎每家博物馆都开通了专属微信公众号,并策划了众多的线上教育课程。乾陵博物馆新一任领导团队高度重视,要求努力搭建多样化的公众文化服务平台。2021年8月,重新组建社会教育部,并由讲解员担任专职教育员、电教员,申请开通了以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命名的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自主研发设计以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内出土的唐墓壁画《宫女图》中端杯侍女的元素为头像,设计了“基本情况”“文物鉴赏”“教育活动”三大主菜单栏,八个子菜单栏,截至目前粉丝量近3000人,这又是新的一次尝试与创新,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公众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扩大影响,打造“移动大课堂”
乾陵博物馆与西安、咸阳、兴平等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反馈机制,为中小学生打造“移动大课堂”,将博物馆教育课程带进校园。按照年初制定的重点任务,每季度进校园四次,通过知识小课堂、互动乐体验、有奖我来答、能工巧匠等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文物“对话”,丰富历史知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纵观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由于公众有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经历、兴趣、语言等,他们会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根据博物馆特色,开发一系列的衍生化活动。”[1]“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就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采用分段教学、阶梯式教育的形式,设计开展了《动人春色不在多——唐三彩》等课程。课程聚焦唐代历史文化,依托乾陵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尤其是馆藏唐墓壁画、唐三彩、石椁线刻画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物,以物说史、以物证史,用代表性文物串联起唐代历史足迹。学生们欣赏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动手制作精美的文物手工、记录书写学习感想、填写课后问卷调查等,同时也为校方赠送教育读本及体育用品、纪念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发挥作用,打造“品牌教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近年来,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要策划了两大主题系列课程:《大唐时尚之丽彩唐装》和《丝路胡风》。
《丝路胡风》教育课程依托专题展览“丝路唐梦——唐代胡俑精品展”,通过主题铺陈、现场参观、知识课堂和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了解胡人在长安的活动状况,反应中西方在经济、贸易、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与民族融合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传达和平共享,共同发展理念。此课程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案例“一等奖”。
《大唐时尚之丽彩唐装》是2022年新研发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唐代服饰文化为中心,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为重心,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集听、看、做、成果展示于一体,包括实地去参观、知识小课堂、互动乐体验、能工巧匠四大主环节,唐人穿搭﹒一目了然,大国泱泱·礼仪之邦,Q版换装·乐在其中,壁画拼图·立体还原,唐服折纸·手工体验,唐服涂色·绽放光彩六个子环节。壁画拼图·立体还原、唐服折纸·手工体验、唐服涂色·绽放光彩三个体验环节可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选取式体验,通过教员介绍唐代礼仪、常服、半臂襦裙、胡服等服装款式,充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这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在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让参与活动的广大青少年爱上博物馆与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教育和享受知识熏陶的窗口。
(四)不断创新,丰富“乾陵微课堂”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思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
综上所述,基层博物馆社会教育很有必要,其不仅能丰富社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能拓宽青少年的文化视野,更能帮助青少年发展个性与特长。
乾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扩大宣传,创建“公众号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传统的博物馆公众文化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实现积极文化传播的同时也给社会公众带来全新体验。目前,陕西省省内几乎每家博物馆都开通了专属微信公众号,并策划了众多的线上教育课程。乾陵博物馆新一任领导团队高度重视,要求努力搭建多样化的公众文化服务平台。2021年8月,重新组建社会教育部,并由讲解员担任专职教育员、电教员,申请开通了以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命名的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自主研发设计以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内出土的唐墓壁画《宫女图》中端杯侍女的元素为头像,设计了“基本情况”“文物鉴赏”“教育活动”三大主菜单栏,八个子菜单栏,截至目前粉丝量近3000人,这又是新的一次尝试与创新,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公众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扩大影响,打造“移动大课堂”
乾陵博物馆与西安、咸阳、兴平等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反馈机制,为中小学生打造“移动大课堂”,将博物馆教育课程带进校园。按照年初制定的重点任务,每季度进校园四次,通过知识小课堂、互动乐体验、有奖我来答、能工巧匠等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文物“对话”,丰富历史知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纵观欧美等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由于公众有不同的年龄、教育背景、经历、兴趣、语言等,他们会根据服务对象和工作性质,实行分众化教育,与此同时围绕某个主题或者根据博物馆特色,开发一系列的衍生化活动。”[1]“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就是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采用分段教学、阶梯式教育的形式,设计开展了《动人春色不在多——唐三彩》等课程。课程聚焦唐代历史文化,依托乾陵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尤其是馆藏唐墓壁画、唐三彩、石椁线刻画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物,以物说史、以物证史,用代表性文物串联起唐代历史足迹。学生们欣赏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动手制作精美的文物手工、记录书写学习感想、填写课后问卷调查等,同时也为校方赠送教育读本及体育用品、纪念品,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发挥作用,打造“品牌教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近年来,乾陵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要策划了两大主题系列课程:《大唐时尚之丽彩唐装》和《丝路胡风》。
《丝路胡风》教育课程依托专题展览“丝路唐梦——唐代胡俑精品展”,通过主题铺陈、现场参观、知识课堂和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了解胡人在长安的活动状况,反应中西方在经济、贸易、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与民族融合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传达和平共享,共同发展理念。此课程获得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奖,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案例“一等奖”。
《大唐时尚之丽彩唐装》是2022年新研发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唐代服饰文化为中心,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为重心,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集听、看、做、成果展示于一体,包括实地去参观、知识小课堂、互动乐体验、能工巧匠四大主环节,唐人穿搭﹒一目了然,大国泱泱·礼仪之邦,Q版换装·乐在其中,壁画拼图·立体还原,唐服折纸·手工体验,唐服涂色·绽放光彩六个子环节。壁画拼图·立体还原、唐服折纸·手工体验、唐服涂色·绽放光彩三个体验环节可根据青少年年龄阶段选取式体验,通过教员介绍唐代礼仪、常服、半臂襦裙、胡服等服装款式,充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这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教育活动,在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让参与活动的广大青少年爱上博物馆与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教育和享受知识熏陶的窗口。
(四)不断创新,丰富“乾陵微课堂”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思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