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究
园文化进行发扬传承,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相融合,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应注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建筑设施、环境布局、课程体系等。如布置红色文化展展厅、修建红色文化长廊、五星思政广场等,这些场所都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报刊、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等开辟红色文化专栏。
其次,应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团建设活动,高校可尝试性地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团活动,让红色文化引领文明校园建设。
最后,应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娱乐活动、竞赛活动等。如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相关文艺创作,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歌舞、绘画、诗歌朗诵、演讲、制作课件、写作、辩论、历史文化知识等比赛。
(四)建立稳定的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
以学促思,以践达悟。开展红色文化校外实践教学,有利于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还得更多地依靠校外实践教学来深化。高校应注重建立稳定的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可与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高校与基地合作,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等教学活动,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
高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考察革命先烈当年生活、战斗牺牲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设计组织活动、激励学习行为、引导讲解点评等教学行为,增强情感体验。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成立志愿者团队,用红色文化激励志愿服务,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支教、支医、支农、问卷调查、访谈革命家属等,后期还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撰写调研报告、访谈报告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自觉把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正能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搭建线上线下互补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实现红色文化有效认同和传播,高校要整合媒介资源,建构‘报、网、端、微、屏’多平台多样化多元化的渠道,推动全媒体传播,创新红色文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7]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传播平台等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首先,开发红色文化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课、优质公开课,搭建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通过各个平台进行宣传和展示,如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在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直播,让学生通过直播的形式多视角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奋斗历程和红色文化魅力。
其次,发挥智慧移动课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作用,运用专业化教学应用APP,如学习通、云课堂等进行教学,实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
最后,可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VR)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利用VR、游戏及实景体现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验共产党人的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重温党史国史军史故事,让历史在可亲、可触中,给学生们带来更真切的感受和震撼,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坚定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载《教学与研究》,2018(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
[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02):108-111页。
[7]卞成林:《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载《社会科学家》,2020(5)。
作者简介
陈礼荣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贵州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刘小文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首先,应注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好学校的建筑设施、环境布局、课程体系等。如布置红色文化展展厅、修建红色文化长廊、五星思政广场等,这些场所都可以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报刊、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等开辟红色文化专栏。
其次,应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团建设活动,高校可尝试性地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大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进社团活动,让红色文化引领文明校园建设。
最后,应围绕红色文化开展校园文艺活动、娱乐活动、竞赛活动等。如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相关文艺创作,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歌舞、绘画、诗歌朗诵、演讲、制作课件、写作、辩论、历史文化知识等比赛。
(四)建立稳定的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
以学促思,以践达悟。开展红色文化校外实践教学,有利于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育人功能还得更多地依靠校外实践教学来深化。高校应注重建立稳定的校外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可与党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高校与基地合作,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等教学活动,用好用活革命文化资源。
高校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考察革命先烈当年生活、战斗牺牲的地方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设计组织活动、激励学习行为、引导讲解点评等教学行为,增强情感体验。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成立志愿者团队,用红色文化激励志愿服务,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支教、支医、支农、问卷调查、访谈革命家属等,后期还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撰写调研报告、访谈报告等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引导学生自觉把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正能量,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搭建线上线下互补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实现红色文化有效认同和传播,高校要整合媒介资源,建构‘报、网、端、微、屏’多平台多样化多元化的渠道,推动全媒体传播,创新红色文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7]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传播平台等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首先,开发红色文化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网课、优质公开课,搭建高校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通过各个平台进行宣传和展示,如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在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直播,让学生通过直播的形式多视角感受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奋斗历程和红色文化魅力。
其次,发挥智慧移动课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中的作用,运用专业化教学应用APP,如学习通、云课堂等进行教学,实行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
最后,可充分发挥虚拟现实技术(VR)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利用VR、游戏及实景体现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新时代青年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体验共产党人的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重温党史国史军史故事,让历史在可亲、可触中,给学生们带来更真切的感受和震撼,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中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坚定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载《教学与研究》,2018(1)。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页。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
[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02):108-111页。
[7]卞成林:《红色文化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载《社会科学家》,2020(5)。
作者简介
陈礼荣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贵州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
刘小文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