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8版
镌刻在纪念碑上的故事
  中共陕甘边特委和红二十六军根据省委的这个指示,于3月中旬在兔儿梁成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李妙斋任总指挥,习仲勋任政治委员。总指挥部下辖照金、耀县、旬邑、淳化、宜君等21支游击队。
  为提高边区游击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特委对各县游击队进行了整编:对于不遵守纪律,匪性难改的人员,予以遣散;淘汰了个别成分严重不纯,纪律松弛的游击队;开展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建立政治工作制度。经过整顿,虽然陕甘边游击队的数量下降了,但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配合红二十六军作战,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理科在主持特委全盘工作的同时,在特委和红二十六军支持下,前往照金附近的高尔塬、小池一带开展活动,逐步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和贫农团等群众组织,建立起游击队第六支队。他还到淳化县北部的十里原、马家山、城前头、铁王等地建立、恢复党组织,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民联合会、贫农团,组建起淳化游击队,在领导特委一班人为创建和发展照金苏区工作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
  面对此前因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就“马上平分土地,结果使中农恐慌,富农逃跑”的问题,习仲勋带领人一个村一个村地做调查研究,一家一户地宣传革命道理,启发群众的觉悟。在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组织农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和赤卫队、游击队等地方武装。
  1933年初,照金地区各村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农会一般设主任一名、委员若干,均由有革命觉悟的贫苦农民担任。如芋园村农会主任王文强,房上村农会主任马长贵,陈家坡农会主任王满堂,韩家山农会主任李三少,黑田峪农会主任杨玉财,碌碡坪农会主任李龙发,大崖子农会主任张老五,老爷岭农会主任潘克军、朱贵,金盆村农会主任潘克顺、丁月良,北梁农会主任陈开榜、白明礼等,都是贫苦农民出身。
  群众发动起来后,建立红色政权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3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给红二十六军的指示信中指出,边区的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经过了红二十六军的争取和带动,有了不同的发展,群众斗争更广泛地开展起来,斗争更深入了,群众自发联合起来消灭豪绅地主的统治,已达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阶段。边区革命委员会,在现时条件之下,立刻由农联、游击队、共产党、红二十六军代表共同组成,革命委员会必须执行一切政权的任务。
  4月5日,中共陕甘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照金兔儿梁召开,大会由陕甘边特委主持,红二团参加。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雇农周冬至为主席,习仲勋为副主席兼党团书记。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下设经济委员、粮食委员、文化教育委员、内务委员、土地委员、肃反委员及赤卫军总指挥部等人员和机构,工作机构驻在薛家寨。王满堂任土地委员,姬守祥任粮食委员,杨在泉任经济委员,王万亮任肃反委员。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的中心任务是“开展游击运动,扩大苏区”,并颁布了各种法令,实行分土地、分粮食、分牛羊、戒烟、戒赌、放足等政策。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农民横扫反动的保甲民团系统,摧毁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机关,破除一切反动制度。在桃渠原、香山、芋园、老爷岭、马栏川、七界石一带相继建立了24个公开或秘密的基层革命委员会,选举了一大批有觉悟、有威望的群众骨干担任红色政权的领导职务,颁布革命法令,建立革命新秩序。
  乡村革命委员会一般由乡主席和文书组成,下辖各行政村革命委员会及各自然村,行政系统比较完备。以金盆乡为例,乡革命委员会设在金盆村,主席为崔金有,文书隋得浪。乡革命委员会下辖三个行政村革命委员会,胡巷村主席为南吉祥,窑沟村主席为白栋章,房上村主席为马长贵。
  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在各区乡普遍建立群众性武装组织,如农民赤卫军和少年先锋队。农民赤卫军和少年先锋队经常站岗放哨,保卫红色革命政权,肃清潜藏的敌特分子,维护革命秩序,配合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开展游击战,向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不断输送优秀分子。
  金盆乡赤卫军曾在苏区边缘的胡家巷、高山槐一带设置哨卡,盘查过往的可疑行人,先后捕获数名敌密探,多次击退了前来骚扰的反动民团,维护了苏区的革命秩序。
  1929年,旬邑、耀县一带发生大旱,群众一直缺粮,生活非常困难,分粮斗争非常符合群众的要求。照金地区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地主和寺院手中,失地农民和灾民以租种土地为生,收成微薄,佃租繁重,生活艰辛。1929年后,连年灾荒,山东、河南、四川、山西以及关中大量灾民涌入,照金地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更加强烈。1933年春,陕甘边区党政领导机关和照金地区各乡村党、政机构以及群众团体,根据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法》,组织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陕甘边区党、政、军负责人习仲勋、李妙斋、周冬至、王满堂等亲自带领干部深入乡村,和基层干部一起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土地分配的意义和政策。宣布没收一切地主、反动富农、寺院祠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