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3版
国有企业助推区域化党建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助推区域化党建,既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体现,同时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国企自身的改革发展也大有裨益。

  4、区域化党建的人才质量不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领导班子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将成为决定党建成效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来看,国有企业在助推区域化党建的过程中,虽然也会从党委班子中选派一些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到区域党组织指导工作、分享经验,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问题。例如,领导干部的流动性较强,缺乏归属感,对驻区党建情况、业务情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各项计划不能推行,党建模式缺乏创新,不利于区域化党建质量的提升。
  国有企业助推区域化党建的优化路径
  1、突出特色,塑造区域化党建品牌
  国有企业要想开展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和优势党建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建模式,塑造区域化党建品牌,才能减轻区域化党建工作开展中的各项阻力,保证党建取得实效。总结来说,区域化党建品牌的塑造离不开以下两个要素:
  一是整合利用区域内的党建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可以为党建活动的组织、开展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无尽的灵感。国有企业的党组织要在深入调研、多方走访的基础上,熟悉该区域有哪些优势、特色的文化,并围绕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让文化传承与党建教育相统一。为了实现党建教育的常态化,国企区域党组织也要投入时间、精力建设好党建基地,使基层党员能够就近参加学习、接受教育,实现政治觉悟、职业素养、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区域党建基地应实行“1+N”共享运行模式,通过实现党建资源共建共享,为区域内党员群众提供各项配套服务。[3]这种1个基地、N种服务的模式也成为区域化党建的特色之一。
  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将优秀的区域化党建经验和模式推而广之。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优秀党组织示范带动区域化党建的活动,从多个区域挑选出优秀党建活动案例,号召区域党组织成员集中观看、深入讨论、交流经验,并对照自身寻找不足,制定改进方案,确保在今后的党建活动中可以补齐短板,实现区域化党建工作水平的渐进式提升。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区域化党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将党建活动品牌树立起来。
  2、强化引领,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国有企业在助推区域化党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建为载体,将党的新理论、新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党的建设与中心业务相结合,发挥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让区域化党建与区域性业务有机融合,要求国有企业要扮演好两个角色:
  其一是当好“先锋官”。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区域的投资方,经过前期开展区域市场调研,以及后期进行区域项目运营管理,对驻区单位的基本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基于这一前提,在助推区域化党建开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先导优势,肩负起“先锋官”的角色任务,主动寻求党建与业务相结合的着力点。例如,国有企业的驻区党组织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展开走访调查,了解党员群众在日常工作、业务开展中面临哪些困难、遇到哪些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区域化党建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其二是当好“排头兵”。国企党组织应当树立成为区域内党组织“排头兵”的决心和觉悟,将自身在党建方面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区域化党建活动的开展优势。在切实提高区域化党建成效的同时,更好发挥党建服务中心工作的作用。为了承担好“排头兵”的责任,国有企业的党委和区域党委要加强联系,共同构筑“开放式”党建工作平台,打破双方之间的信息屏障,在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中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效果。[4]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大力帮扶下,区域化党建力量也会持续壮大,进而在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中贡献更多的力量。
  3、注重创新,丰富区域化党建模式
  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质量,要求区域党组织必须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