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7版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实效。如在教学中穿插红色话剧片段《播火者》《李子洲在1929》等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视频片段形象理解课堂的内容,感悟红色文化的内涵,体会革命胜利的不易,让大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先烈们的处境,更为他们的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树立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坚定信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四)让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充实教育的内涵
  当前,在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广大教师自觉承担立德树人岗位使命,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优势作用,常态化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拓展了“教”与“学”的维度,结出一批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如教师在榆林学院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和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老师们精心打造的《绥德师范校友刘氏三姐妹的艺术人生》等三部微视频教学录播片首批入选榆林学院课程思政精品教材;执导的百年“绥德师范”宣传片《奋斗正青春》,微信点击万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教育的内涵。
  同时,在新获得的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绥德师范红色文化数字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用研究》,将用数字化方式推动“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五)让红色文化成为活跃学校日常活动的载体
  “绥德师范”作为“西北革命策源地”,在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方面,非常注重丰富红色教育活动的内涵。如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每年举办一次红色运动会,以教师及学生共组建“雕山曙光队”“星火燎原队”“抗日先锋队”“铸魂育人队”等若干参赛团队,设置“分区担架队”“军民收南瓜”“红军炸碉堡”“妇女运军粮”“分区大练兵”“火线鸡毛信”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绥德师范厚重的红色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活跃校园文化活动,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
  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潜移默化的育人模式,就是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彻在所有课程之中。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可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红色文化是在革命中产生的优秀文化,课程思政是以协同育人的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性与政治性。
  (一)开展共享服务
  数字化校史资源库,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使用者的资源共享。校史资源库种类上涵盖校史文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电子图书等多种数字化的校史资源信息。数字化后的校史资源不仅具备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模拟,远程共享等特点,而且这些信息之间的连接是一种网络,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结合,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下载,就可以实现红色资源的共享。
  同时,教师对资源再次开发,创设便捷式的信息检索系统,为资源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创新载体形式
  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用更为创新的载体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以外的有机补充。采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创建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数字化校史资源库,内设数字化校史资源多媒体展示系统,通过其设计功能强大的优势,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好的备课资源,也为学生线上查找资料提供更多的帮助。
  同时,师生同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体,自发运用新媒体、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具有“绥德师范”红色文化特色的优秀文化、革命故事、红色档案、人物专访等,以扩大“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影响力。
  (三)研发特色课程
  基于“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红色文化特色教材的开发,编写红色经典故事系列读本,以“光辉历程”“峥嵘岁月”等校史系列丛书,作为课程思政校本补充教材,推出红色歌曲、红色话剧等音像教材,继而为课程思政有序推进,提供更坚实的素材支撑。
  同时,依托“绥德师范”红色文化资源特色,打造“绥德师范”红色文化品牌,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完善教学设计,将生动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革命事迹多渠道融入课堂,凸显地方红色教育特色。
  (四)信息资源拓展
  大力发展红色资源数字化新常态,拓宽线上线下传播红色文化新渠道,促使成果效益实现最大化。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作品,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通过多媒体、微课、动画制作等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