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框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挖掘美育价值,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雅艺术、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体验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创新美育浸润式体验。[10]跳出美育格式化、课程化的简单操作,培养大学生审美情趣,注重唤起其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等等的过程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美育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作用。
(五)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的重构塑造
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出大批既有劳动精神,又有劳动技能的人才,是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11]学校可通过设置“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课+专业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普及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效果。通过调研发现,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创造性劳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力量、能力和才干,使其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强化劳动品质的培养,加深其对专业的热爱有正面作用。
(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涵育
推进建设“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在专业教育中引入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趋势展望。组织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和创业理论和实践模拟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12]在服务地方产业建设中做好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工作,注意收集发布优质创新创业平台资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真实环境,积累创新创业的技能和经验。用好校友资源,积极开展校友创业导师选聘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引导以及创新创业指导的助推力量,对于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加强心理健康和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
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监测力度,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形成动态化预警机制。及时做好危机干预与处理,配备足够的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1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自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通识课程,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理论学习中自主调控个人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注重积极向上学风氛围的营造与保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用好同伴效应,使大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悦纳自己。树立终生学习和发展理念,打通可持续发展通道,为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垫定良好的自我意愿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立场研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49-152页。
[2]李力、金昕:《立德树人的历史进路、时代意涵和实践指向》,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3):37-39页。
[3]张志勇:《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载《教育研究》,2019(3):19-22页。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9。
[5]武贵龙:《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载《北京教育(高教)》,2018(12):10-12页。
[6]高小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6):94-99页。
[7]高建昆:《论素质的内涵与特征》,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8-169页。
[8]万美容、孙禄:《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5):69-75页。
[9]宋彦李青、张天峰:《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构建与路径保障》,载《体育文化导刊》,2022(3):98-103页。
[10]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载《美术研究》,2019(4):8-9页。
[11]靳玉乐、胡月:《劳动教育与学生品格的形成》,载《教育研究》,2021(5):58-65页。
[12]李逸:《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载《教育现代化》,2020,7(53):56-58+65页。
[13]王鑫强、王洁、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载《教育评论》,2016(3):105-108页。
作者简介
陈艳华 任职于浙江理工大学社科发展服务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
(五)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的重构塑造
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出大批既有劳动精神,又有劳动技能的人才,是大学劳动教育的核心。[11]学校可通过设置“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课+专业劳动课程+劳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普及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效果。通过调研发现,结合专业特长开展创造性劳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力量、能力和才干,使其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强化劳动品质的培养,加深其对专业的热爱有正面作用。
(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涵育
推进建设“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尽可能地在专业教育中引入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趋势展望。组织专业教师开设创新和创业理论和实践模拟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产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12]在服务地方产业建设中做好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工作,注意收集发布优质创新创业平台资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真实环境,积累创新创业的技能和经验。用好校友资源,积极开展校友创业导师选聘工作,使之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引导以及创新创业指导的助推力量,对于提高学生双创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加强心理健康和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
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系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监测力度,关注学生异常表现,形成动态化预警机制。及时做好危机干预与处理,配备足够的校园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1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认识自己,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通识课程,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理论学习中自主调控个人情绪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注重积极向上学风氛围的营造与保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用好同伴效应,使大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悦纳自己。树立终生学习和发展理念,打通可持续发展通道,为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垫定良好的自我意愿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立场研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49-152页。
[2]李力、金昕:《立德树人的历史进路、时代意涵和实践指向》,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3):37-39页。
[3]张志勇:《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载《教育研究》,2019(3):19-22页。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6-12-9。
[5]武贵龙:《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载《北京教育(高教)》,2018(12):10-12页。
[6]高小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6):94-99页。
[7]高建昆:《论素质的内涵与特征》,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8-169页。
[8]万美容、孙禄:《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5):69-75页。
[9]宋彦李青、张天峰:《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体系构建与路径保障》,载《体育文化导刊》,2022(3):98-103页。
[10]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载《美术研究》,2019(4):8-9页。
[11]靳玉乐、胡月:《劳动教育与学生品格的形成》,载《教育研究》,2021(5):58-65页。
[12]李逸:《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载《教育现代化》,2020,7(53):56-58+65页。
[13]王鑫强、王洁、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载《教育评论》,2016(3):105-108页。
作者简介
陈艳华 任职于浙江理工大学社科发展服务中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