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91版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小农户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以潍坊寿光市D村为例 陈 亮
◎2022年山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年度项目(项目编号:2022XTN078)
  通过对潍坊寿光市D村带领小农户共同富裕的实践样态进行研究,发现有以下特征: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引领作用,政府政策支持起到了催化作用,特色产业的建立夯实了发展基础,坚持联农扶农与小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带动了小农户致富。鉴于此,选择潍坊寿光市D村为例展开研究,分析其在带领小农户共同富裕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实现小农户共同富裕提供借鉴。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包含广大小农户在内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如何带领小农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事关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小农户长期大量存在的客观性
  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家一户为单元的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由于人多地少的原因,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小农户。尽管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出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但并没有改变小农户的生产地位。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的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即使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仍会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以在户在地和在户不在地形式存在的小农户依旧是最大群体。就自身而言,农民由于个人能力受限,收入不稳定,很难在城市扎根。在面对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高涨的房价时,进城农民难以完全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城市待遇,大多数农民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小农户离乡不离土的格局仍将长期存在。
  实现小农户共同富裕的困境
  1、小农户难以获得高收益
  由于小农户经营规模小、耕地呈块状分散等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即使在享受国家粮食补贴的情况下,一家一户只耕种几亩地,难以实现增收。小农户往往处在最低端的种养环节,然而在农业生产中,更多的利润往往产生在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但基本上被农业企业垄断,小农户很难与之分享利益,只能获得最少的利益。
  2、小农户难以运用农业科技
  随着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多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体,青壮年农民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兼业农民数量在不断增多,已不把农业生产当做主要收入来源。通过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2021年对浙江、陕西、安徽三省农户家庭的调研情况来看,纯农户仅占总样本的3.93%,兼业农户均已接近或超过50%。由于农村留守人群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兼业农户不把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难以做到不断更新品种、运用新型种养技术,更不会主动去运用先进农业科技。
  3、小农户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
  小农户多数依靠传统的方式经营农业,为了增产,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再加上小农户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因此既无法保证产量,也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
  4、小农户难以延伸产业链条
  绝大多数小农户只能进行最低端的种养环节,无法开展农产品加工、包装、物流、销售等其他环节,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而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是增加农业利润,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5、小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