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红色旅游发展的逻辑构建、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等,广场如布达拉宫广场,名人故居如谭冠三纪念园等,陵区陵园如拉萨烈士陵园等;人文活动主类中,人物有孔繁森等,事件有十八军进藏等。
以资源反映的内容为依据,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西藏历史上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乃宁曲德抗英遗址等。二是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波密红楼遗址系列等。三是反映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展现的时代精神。主要反映西藏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戍边乡村红色景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两路精神”等。
(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特点
首先,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主题脉络清晰。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爱国传统,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及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精神。而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脉络。无论是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亚东县曲美雄谷战场遗址,江孜海关遗址等反映西藏主权归属的遗址,还是守边筑边形成的“玉麦精神”以及热振寺等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红色寺庙,都涌现出大量光辉人物、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形成了优良革命精神,缔造了具有西藏鲜明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
其次,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西藏特色。西藏红色旅游资源是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经历了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形成的,反映了西藏鲜明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特色。比如被称为西藏农奴社会缩影的朗赛林庄园、帕拉庄园等,向我们叙述着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广大农奴的悲催境遇;见证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红色寺庙,如热振寺和扎什伦布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抗击外来势力形成的抗英遗址以及守边戍边精神;牦牛在支援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反映西藏独特生物资源的牦牛博物馆,更是牦牛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还包括反映西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艰苦奋斗的,如“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在内的无形红色资源。
第三,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西藏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仅是作为红色资源存在的,而是文化和自然因素综合交织而存在的,因此能更好地被挖掘。比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就位于八廓街内,邻近大昭寺,区位优良;亚东海关遗址所在的亚东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既有草原,又有原始森林,同时也是噶举寺、曲美雄谷抗英遗址所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指挥部旧址所在的勒布沟,是藏源山南的顶级世外桃源,多情诗人仓央嘉措的行宫坐落于此,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麻麻门巴民族乡的所在。翻过波拉山,进入勒布沟,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深厚,是集红色旅游、边境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资源富含地。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温泉康养、乡村旅游等特色线路串联起来,使得游客不仅能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也能切身感受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第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形式多样。红色资源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资源,也决定了游客以什么途径接入这些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恰恰相反,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必须要有创新和创意。目前,在粗略统计的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中,遗址/旧址类的红色景点占总红色景点比重约为39%,烈士陵园占比约为24%,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等占比约16%,红色寺庙及庄园以及其他占比21%。
遗址/旧址类的红色资源在挖掘保护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是当时发生事件所在地的一个复现,一般遗址/旧址结合纪念馆进行综合呈现,以便游客能更深刻体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纪念馆等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数字化手段对某一人物、事件等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具有知识性强等特点;无形的红色资源往往依托有形的红色资源进行展示,比如“玉麦精神”主要通过桑杰曲巴纪念馆以及放牧守边线路进行展示。
现实进展及困境
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渐次挖掘,针对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西藏自治区将红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整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丰富了旅游产品,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情感,让大众能够了解历史、缅怀英烈,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推动西藏红色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资源识别和挖掘
由于西藏红色旅游开展时间晚,相比内地自然环境恶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但
以资源反映的内容为依据,可划分为三类:一是西藏历史上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传统。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西藏解放第一村——岗托村、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乃宁曲德抗英遗址等。二是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波密红楼遗址系列等。三是反映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展现的时代精神。主要反映西藏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戍边乡村红色景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两路精神”等。
(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特点
首先,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主题脉络清晰。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爱国传统,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推翻黑暗农奴制社会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以及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奋斗精神。而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脉络。无论是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亚东县曲美雄谷战场遗址,江孜海关遗址等反映西藏主权归属的遗址,还是守边筑边形成的“玉麦精神”以及热振寺等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红色寺庙,都涌现出大量光辉人物、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形成了优良革命精神,缔造了具有西藏鲜明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
其次,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西藏特色。西藏红色旅游资源是在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经历了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而形成的,反映了西藏鲜明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特色。比如被称为西藏农奴社会缩影的朗赛林庄园、帕拉庄园等,向我们叙述着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广大农奴的悲催境遇;见证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红色寺庙,如热振寺和扎什伦布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抗击外来势力形成的抗英遗址以及守边戍边精神;牦牛在支援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反映西藏独特生物资源的牦牛博物馆,更是牦牛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还包括反映西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艰苦奋斗的,如“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在内的无形红色资源。
第三,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西藏部分红色旅游资源不仅仅是作为红色资源存在的,而是文化和自然因素综合交织而存在的,因此能更好地被挖掘。比如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就位于八廓街内,邻近大昭寺,区位优良;亚东海关遗址所在的亚东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为充沛,既有草原,又有原始森林,同时也是噶举寺、曲美雄谷抗英遗址所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指挥部旧址所在的勒布沟,是藏源山南的顶级世外桃源,多情诗人仓央嘉措的行宫坐落于此,是门巴族的主要聚居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麻麻门巴民族乡的所在。翻过波拉山,进入勒布沟,自然风光独特,人文历史深厚,是集红色旅游、边境旅游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资源富含地。将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温泉康养、乡村旅游等特色线路串联起来,使得游客不仅能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也能切身感受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第四,西藏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形式多样。红色资源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何种形式展示这些资源,也决定了游客以什么途径接入这些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创新,恰恰相反,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必须要有创新和创意。目前,在粗略统计的西藏红色旅游资源中,遗址/旧址类的红色景点占总红色景点比重约为39%,烈士陵园占比约为24%,纪念馆、纪念园、纪念碑等占比约16%,红色寺庙及庄园以及其他占比21%。
遗址/旧址类的红色资源在挖掘保护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境,是当时发生事件所在地的一个复现,一般遗址/旧址结合纪念馆进行综合呈现,以便游客能更深刻体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纪念馆等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数字化手段对某一人物、事件等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梳理,具有知识性强等特点;无形的红色资源往往依托有形的红色资源进行展示,比如“玉麦精神”主要通过桑杰曲巴纪念馆以及放牧守边线路进行展示。
现实进展及困境
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渐次挖掘,针对大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西藏自治区将红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整合,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红色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丰富了旅游产品,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红色基因、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培育爱国情感,让大众能够了解历史、缅怀英烈,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积极贡献,推动西藏红色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红色资源识别和挖掘
由于西藏红色旅游开展时间晚,相比内地自然环境恶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资源的识别和挖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