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培育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研究

四川是我国县级行政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县域经济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是反映一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2021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行动,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国百强县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县域整体排名靠后、缺乏千亿大县、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为培育更多的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四川可完善全国百强县培育政策,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强化县域开放合作。
县域经济在四川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百强县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培育全国百强县(市)、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四川省委重要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全国百强县,成为四川重要工作。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四川省共有183个区县,其中市辖区55个,县(县级市)128个,县域经济发展对治蜀兴川十分重要。近年来,四川省实施分类指导,坚持“一县一策”,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四川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有125个,过500亿元的县(市、区)有28个,正加快形成以全国百强县为引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为支撑的县域经济梯队发展格局。
1、实施分类指导
四川地形地貌多样,既有平原地区,也有广大的丘陵和山区,还有高原地区。各区域差异较大,定位不同,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要分类指导,特色化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四川将183个县(市、区)划分为城市主城区(数量33个,全省占比18.03%,主攻方向为突出城市功能建设优先,侧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转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开发区县(数量57个,全省占比31.15%,主攻方向为突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并重、集约化发展优先,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数量35个,全省占比19.13%,主攻方向为突出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数量58个,全省占比31.69%,主攻方向为突出生态保护优先,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4种类型。四大类别县按照“统一指标、分类赋权”的原则,进行分类考核,并设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3个奖项,每年评选31个县进行表扬。
2、坚持精准施策
加快培育全国百强县,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龙头,四川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争创全国百强县的政策措施,根据“一县一策”的原则,给予财政金融、用地保障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