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博物馆育人的特点、困境及对策
人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当下高校博物馆面临的现实难题。由于高校博物馆育人教育涉及到多个层面和维度,如学术研究、参观体验、社会责任等。评估这种复杂多样的育人效果,需要设计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进行综合分析,而这对于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时,育人教育的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活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评估工作的断层和不连贯性问题。评估活动仅限于特定的时间段或项目,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机制,从而造成重过程、轻成果,甚至虎头蛇尾的情况,无法对每次的育人活动进行复盘,让育人成果实现质的转化。
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化筹措各类资源,实现育人建设的物质及人员保障
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需要国家、文物部门、高校和高校博物馆自身共同发力。国家虽于2011年5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高等教育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保障高校博物馆运行发展的要求,但还亟需各地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细致的配套方案,并加以落地。文物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强化高校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可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组织,加强育人工作指导和交流,收集、反馈、协调和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各界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高校作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单位,一是应增加对博物馆育人的经费投入,将经费优先用于博物馆教育的设施建设、文物采购、教育活动策划与推广等方面。通过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博物馆育人工作的规模和质量。二是构建博物馆育人团队的协同机制,可将高校辅导员、教师骨干纳入高校博物馆育人团队,与博物馆原有育人团队形成补充,互相借鉴和吸收育人经验,将学术教育与博物馆的育人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保障育人活动的人才梯队建设。高校博物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争取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在博物馆教育方面与社会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可以与政府、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造血功能。[7]例如通过博物馆研学、文创产品研发和授权等方式开展适度的商业合作,获取经济效益,反哺博物馆自身发展。
(二)将学科教育引进高校博物馆,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当下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是学校优势学科成果的集中展示,高校博物馆与院系是密切的“纽带关系”,优化和加强与院系的合作是高校博物馆开展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强化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衔接,高校应加强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设计和评估教学活动,使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其次,高校可以推动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共同策划跨学科项目和实践活动,如学科实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效果。以西北大学为例,西北大学博物馆历史馆陈列大量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为该校师生考古挖掘所得,陈列于博物馆进行展示研究,西北大学信息学院老师带领研究生,基于对文物保护研究视角出发,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对相关文物进行数据扫描、分析及修复,实现了文物挖掘和文物保护的跨学科联动,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最后,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应调整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参与博物馆育人活动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例如,采用项目制、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研究和创新,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多样性的教育属性,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术研究、办公行政、参观讲解、文创设计、展陈设计及研学课程开发等多方位学习,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首先,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指标。高校博物馆应明确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包括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培养,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指标,确保博物馆育人工作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群体以社团的形式,深度参与博物馆各类工作。两类机制的方式,例如,高校博物馆本身具有馆藏部、展陈部、文创部、宣教部等部门,对应的大学生社团亦可成立对应部门,然后嵌入高校博物馆行政管理,学生组成的部门机制与馆方原有部门形成补充,各部门老师进行业务指导,学生深入参与,并开展轮岗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从事博物馆不同业务工作,拓展大学生知识面并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且有助于缓解博物馆人员紧张的局面。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下设博物学社社团,该社团有宣传部、文创研学部等部门,与西北大学博物馆对应部门呼应,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帮助各部门完成各项专
提升高校博物馆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多元化筹措各类资源,实现育人建设的物质及人员保障
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需要国家、文物部门、高校和高校博物馆自身共同发力。国家虽于2011年5月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高等教育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规划,保障高校博物馆运行发展的要求,但还亟需各地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细致的配套方案,并加以落地。文物部门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强化高校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可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组织,加强育人工作指导和交流,收集、反馈、协调和解决高校博物馆育人事业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各界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工作的关注和支持;高校作为高校博物馆的主管单位,一是应增加对博物馆育人的经费投入,将经费优先用于博物馆教育的设施建设、文物采购、教育活动策划与推广等方面。通过增加经费投入,保障博物馆育人工作的规模和质量。二是构建博物馆育人团队的协同机制,可将高校辅导员、教师骨干纳入高校博物馆育人团队,与博物馆原有育人团队形成补充,互相借鉴和吸收育人经验,将学术教育与博物馆的育人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保障育人活动的人才梯队建设。高校博物馆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争取社会的捐赠和赞助,在博物馆教育方面与社会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可以与政府、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博物馆育人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造血功能。[7]例如通过博物馆研学、文创产品研发和授权等方式开展适度的商业合作,获取经济效益,反哺博物馆自身发展。
(二)将学科教育引进高校博物馆,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建设
当下大多数高校博物馆是学校优势学科成果的集中展示,高校博物馆与院系是密切的“纽带关系”,优化和加强与院系的合作是高校博物馆开展育人工作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强化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衔接,高校应加强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设计和评估教学活动,使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合。其次,高校可以推动学科教师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共同策划跨学科项目和实践活动,如学科实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科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教育效果。以西北大学为例,西北大学博物馆历史馆陈列大量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为该校师生考古挖掘所得,陈列于博物馆进行展示研究,西北大学信息学院老师带领研究生,基于对文物保护研究视角出发,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师生对相关文物进行数据扫描、分析及修复,实现了文物挖掘和文物保护的跨学科联动,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最后,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高校应调整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将参与博物馆育人活动纳入大学生评价体系。例如,采用项目制、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研究和创新,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博物馆应该利用自身多样性的教育属性,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术研究、办公行政、参观讲解、文创设计、展陈设计及研学课程开发等多方位学习,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首先,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指标。高校博物馆应明确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包括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各方面的培养,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指标,确保博物馆育人工作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群体以社团的形式,深度参与博物馆各类工作。两类机制的方式,例如,高校博物馆本身具有馆藏部、展陈部、文创部、宣教部等部门,对应的大学生社团亦可成立对应部门,然后嵌入高校博物馆行政管理,学生组成的部门机制与馆方原有部门形成补充,各部门老师进行业务指导,学生深入参与,并开展轮岗工作机制,引导大学生从事博物馆不同业务工作,拓展大学生知识面并实现业务能力的提升,并且有助于缓解博物馆人员紧张的局面。以西北大学博物馆为例,下设博物学社社团,该社团有宣传部、文创研学部等部门,与西北大学博物馆对应部门呼应,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帮助各部门完成各项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