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42版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杨 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的改进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QN14)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形成性评价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遵循并体现教育强国战略中强调的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教师在实践形成性评价时可以采取五大策略:明确并共享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设计课堂讨论、问题和学习任务;提供反馈促进进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成为相互的学习资源。针对形成性评价实施的常见困境,提出从宏观上树立正确教育观和评价观、从微观上积极推行可持续教师培训。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1]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评价观应突出“以评促学”、关注“过程评价”、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切实实现为学生减负、为教育提质,成为重要而紧迫的议题,而变革教育评价方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抓手。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形成性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完善和推进形成性评价将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及响应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阐释及时代价值
  Black和Wiliam作为最早研究形成性评价并在该领域极有影响力的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一切能为调整教学和学习提供反馈及依据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形成性评价。[2]骆文淑等人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过程收集并利用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证据,以帮助其提升学习。 赵德成指出,形成性评价具有[3]
  即时、动态、多次的特征,是用来改善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4]由此可见,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掌握来即时调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以促进学生进步。相比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过程性,它不以“评价”学生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诊断”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二是日常性,它不是仅发生在教学的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节点中,如一次课堂测验或是期中考试等,而是嵌入在教学和学习的日常,只要评价结果被用于调整教学和学习,任何工具、方法都可以被“形成性”地应用,不论其最初设定的目的是什么。
  当下,形成性评价的时代价值不断被再认知。首先,形成性评价的促学作用显著,能帮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成为独立、负责、高效的学习者。21世纪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任何在学校学习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淘汰过时,唯一可以永存的技能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常与“评价为学习”(Assessmentforlearning)的理念紧密联系,甚至作为互换概念使用,凸显了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本在2017年对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学力”扩展到“资质与能力”以与全球化竞争最新的人才要求接轨,学习评价维度也随之从“关心、意欲、态度”维度变为“主体性学习态度”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