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52版
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研究
到红色资源基地进行宣讲,在地方红色资源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高校也可以用地方红色资源相关人物命名一些组织、团体或班级,使地方红色资源活在青年学生心中。同时,地方红色资源也可以为高校提供更详实的资料,增加高校教学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地方红色资源也可以利用重要节日走进高校进行宣传,使高校学生更深入了解地方红色资源,更能走近革命者。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红色资源浸入课堂教学
  在思政课堂上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有情节的内容讲得更有情感,把有深度的理论讲得更生动,有温度,让学生能够从红色资源的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讲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张家港精神、园区精神、昆山之路等红色精神,展现出一代人的开拓创新、自加压力、敢为人先的拼搏奋斗精神。在讲文化自信时,可以着重讲述中华文化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成为中国最鲜亮底色的原由,为什么红色资源可以成为中国人民不断进取的营养剂,可以砥砺一代代人不断奋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对于红色资源,我国目前还有没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保护和传递,高校思政课教师无论是道德素养还是理论素养都较适合对其进行传递。充分调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意义重大,是上好思政课的落脚点。要从社会层面、教师个人层面、学校层面等多方协同,规范激励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使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上好思政课,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中,传承红色精神、革命信仰。
  (三)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只有神圣的仪式才能重塑文化记忆。红色节日的文化记忆具有能动性和建构性,在一些重要的红色节日开展活动,如江科大苏州理工学院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剧目、红色舞蹈、红色歌曲的排演,可以促进红色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发展。依托党团建设平台创新普及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内容制作成学习手册分发给学生,可以将对红色资源的学习和考核纳入入党入团过程中,让红色资源深入学生心中。建设高校学生红色团体,举行各类讲座、宣讲、辩论赛、红歌赛、微电影、红色电影、红歌会、展播各类红色展览等活动,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学习、宣传和挖掘,营造积极的红色资源学习氛围。
  (四)开展沉浸式实践课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机补充。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多了解社会知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沉浸理论认为,当人们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某些活动中时,会进入一种高度兴奋和专注的“最佳体验”状态,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4]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革命信念、革命精神及厚重的历史内涵,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
  1、开展红色教学实践活动
  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校外,搬到名人旧居、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场所,通过实践活动拉近红色资源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红色资源历史的厚度与现实的温度,在红色氛围中亲身感受革命者的坚定信仰、不屈精神,在历史性与现实性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铸魂育人。在进行实践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制作与红色资源有关的视频或课件,提高学生对地方红色资源认识的深度。
  2、用比赛、课题拓展思政课宽度
  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红色资源的深度,更深入全面了解红色资源。鼓励学生申报跟红色资源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组成团队通过做课题这种形式深入调查挖掘苏州当地红色资源,形成调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学术成果,教师在申报与红色资源相关课题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更深入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页。
  [2]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6-48页。
  [3]扬·阿斯曼、管小其:《交往记忆与文化记忆》,载《学术交流》,2017(1):10-15页。
  [4]宋立峰:《红色资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路径与原则》,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33-36页。
  作者简介
  周 慧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政课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