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物通讯的采访

我的建议是,日记、笔记、工作日志,还有档案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写人物通讯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记录着人物工作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他们对职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能提供很多你采访不到的东西,尤其是“精神”。
三是眼要到。
采访不仅是口问、笔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该调动全部器官,像雷达一样获取信息。不仅仅是眼睛观察,更要用脑袋观察。采访中,要将观察贯穿于采访的全过程,无论是在谈话时,还是在休息时,要时时当个有心人,才会有所收获。
我采写的许多稿件,观察采访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观察,往往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
这是对余剑宿舍的观察:
“在村委会余剑的宿舍里,有几样东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床下,是一双沾满泥土的解放鞋;桌子上,摆放两个手电筒和几个药瓶;桌子下,有两个大袋子,一袋是方便面,另一袋是干面皮。”
——《第一书记余剑:用生命守护脱贫路》
像解放鞋、手电筒、药品、方便面这些东西,你只要写出来,不用再做任何解释,让读者去思考,阅读效果反而会更好。
这是对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党支部副书记、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中心主任杨瑞辉家里的观察:
“同样‘寒酸’的还有杨瑞辉的家,16平方米的平房住了近二十年,2006年才搬进现在这套60多平米的拆迁安置房,家具都是当年结婚时买的旧家具,客厅沙发是别人淘汰下来的布沙发,双缸洗衣机、老款电视机、电冰箱也都是近两年才添置的……房间的一些零碎物件凌乱地摆放着,与康复护理部的一尘不染形成极大的反差。”
——《杨瑞辉:真情托起人间大爱》
以上这些房间的摆设、人物的外貌、神情等,都可以体现人物的情趣和个性特点,都是写作的丰富素材,也是把人写活的关键之一。如果你当时不留心观察,可能就会漏掉一些很生动的细节。所以呢,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意、注意搜集。
交流要“交心”
采访又是个技术活,特别是在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时。
一是要尊重采访对象。我在采访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采访对象不想说话。这是因为你的到来,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对陌生人的到来,都是有戒心的,民间说“防火防盗防记者”,作为记者,你更是人家重点防范的对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用一个平常人的眼光和视角看待、理解他们,要“平视”,既不能因为对方是当官的而仰视,更不能因为对方是贫困户而俯视。同时,最好不要直奔主题,先像一个刚认识的朋友一样,和他们聊聊工作、生活、拉拉家常,让他们先消除戒心。
比如,我们在采访刘传品的妻子时,她一开始坚决拒绝。“这些年泪都流干了,我啥都不想说!”为了打破僵局,我们就跟她聊孩子,聊她咋做生意,聊家长里短,渐渐地,她自己主动把话题转到了刘传品身上,泪流满面地给我们“数落”起他丈夫的种种不是来……
从她那里,我们收集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要学会当一个倾听者。过去的老记者有句话:采访时要有“海量”,材料多多益善。只要采访对象愿意谈,你就不要打断他,千万不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更不要咄咄逼人。她能给你说一些生活琐事和烦心事,你就能在无意中发现很有意义的细节。你和他聊上一两个小时,只要能挖出几个感人的情节,那就是很大收获了。
“可是,电话铃声却在客厅里响起。‘咋又犯迷糊了,人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周和琴禁不住泪如雨下……”
——《李长庆:用生命坚守脱贫攻坚“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