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9版
高校校本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和路径探析
迹和先进文化内涵,把场馆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4]高校校本文化在历史积淀中孕育产生,既蕴藏着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蕴,又有与生俱来的生动性、实践性和感染力,对推进新时代青年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着天然的优势。本文从挖掘高校校本文化家国情怀时代内涵和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入手,探析优秀校本文化“沉浸式”思想引领的工作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格局提供积极探索。
  高校校本文化的家国情怀基因
  高校作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在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的探索实践中践行着“国之大者”,形成了独特的校本文化。当前对校本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校训、校歌等校本文化显性元素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促进、[5][6]将校本文化融入美育实践、[7][8]以校史馆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9]等方面,对校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基因及其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和担当精神没有系统的提炼。本文以高校历史沿革为主线,从建校历史、校训校徽、办学历程、校友文化四个方面,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梳理高校奋斗故事里的家国情怀基因,厘清校本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使命。
  1、建校历史承载为国为民情怀
  高校校本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它的建校历史,也就是学校的创办动机、创办原因以及自创办以来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脉络。[10]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虽然高校的建校渊源各异、校史长短不同,但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初衷都是为了解决某些社会现实问题,提升国家或地方某些领域的综合实力,所以高校创建之初就自带为国为民的基因。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1936年的中国经济落后、药品稀缺,大都依赖进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国立药学专科学校诞生了。[11]“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的建校历史是药大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2、校训校歌诠释高校家国情怀
  校训校歌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是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认知和行动指南,鼓舞和激励一代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首任校长将“古剂改良、新药求精,保健民族任重”的家国情怀写进了校歌《建树万世之功》中,“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和“爱国爱校,勤奋学习,为了人类的健康与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药学生誓词”体现了药学工作者“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高校用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展示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办学历程彰显高校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重要的行动体现。高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或长或短的办学历史中为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防安全等建设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校克服西迁办学、物资稀缺的困难,努力缓解抗战时期药品的紧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学校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支援抗美援朝、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药学教育的专业体系。[11]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大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开展定点扶贫帮扶,扶贫产业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勇挑重担,成功筛选出多个抗新型冠状病毒潜在活性分子和有效药物。在与祖国齐发展的历程中,高校早已把责任担当的家国情怀镌刻在行动里,在不断精研学术的实践里努力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4、校友文化赓续高校家国情怀
  校友文化是高校校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精神在社会中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家国情怀基因传承延续的重要方式。每一年毕业季都有一批新鲜力量加入校友大军,成为校友文化新的传播者;每一年的拼搏历程中都有一些优秀校友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中国药科大学的校友们积极投身医药研发、生产、监管、服务一线,用自己的专业与汗水践行和传承中国药大人“研发普惠良药、贡献幸福生活”的责任与担当。高校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奋斗故事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鲜活案例。
  高校校本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蕴意
  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读懂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中深刻理解国家面临的时代难题和世界的发展方向。高校是国家和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亲历者和建设者,高校校本文化对大学生来说既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又有独特的传承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