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1版
创新港的创新密码
合研发中心构建“企业提出研发需求”“双方共同派驻研发团队”“合作培育、引入高端人才”的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
  联合体中,校企合作不再围绕单一项目,而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创新团队由‘科学家+工程师’组成,企业持续投资,工程师随时提出产品需求,科学家进行技术攻关,双方共同监管科研经费。
  此举把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学校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
  创新港已和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务实合作,建立38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近两年来,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5000余项,学校转让、许可专利近千件,通过赋权成立公司165家。
  卢建军表示,创新港将持续提升满足市场需求、适合转化的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打通从实验室的“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强化链式思维,持续优化“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效集聚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引灌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活水”,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路径。
  创新港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港”,而不是学校的一个“新校区”,就是因为“港”是有进有出、开放融合的。实现这种开放融合,背后默默的构建者,也是创新港的硬核创新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简称“交大转移中心”)是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开路先锋,也是创新港硬核创新的一部分。
  几年下来,创新港基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探索了诸多创新模式,不断更新迭代。
  在这样一种拓荒者的精神氛围当中,王文和他的转移中心这种破土而出的力量也是惊人的。他们致力于把老师们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对他们来说,转化几乎是创新的代名词。
  “交大转移中心”发挥平台积极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模式创新探索。将服务触角下沉至陕西省各地市,通过设立1个地市分中心、N个区县工作站、提供X项合作形式和专业服务,打造“1+N+X”科技服务体系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西安交大持续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与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产教融合、教研一体融合。
  “设立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深化学科交叉、校企合作,构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从‘出成果’到‘用成果’的有机生态。”卢建军这样解锁创新港密码。
  “西迁精神是西安交大人扎根西部发展永恒的精神动力。”卢建军说,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当中,一定要继续弘扬西迁精神,继续发扬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创新港加快建设,让创新港能够真正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中的发动机、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学与镇的融合
  地铁五号线直接通达创新港终点站,过文教园站,钻出地面后,窗外的景色明朗开阔。即将抵达创新港站时,车窗外突然浮现出一大片宏伟的巨构式建筑聚落,这就是创新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南洋大道,樱花大道,思源南环路,务本路,这些名字都很“交大”。127岁的交大前身南洋公学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大学,其根植上海后内迁西安,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追本溯源,创始人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怀着那一代人的使命:以国为本,以拯救民族为己任。
  从2017年初破土动工,到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创新港用两年时间打造了一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样本——我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是城市的一部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