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3版
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红现象的认知调查

5%,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兴趣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点。关注类型排名靠前的有:文化型47.88%、颜值型45.77%、搞笑型39.42%、权威型36.15%等。关注网红的原因相对一致。“日常娱乐,释放压力”是大学生关注网红的首要因素、占比高达82.31%,学习各类感兴趣的知识占比60%,提高时尚水平占比53.65%。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关注网红是为了“消遣时间”,反映出大学生其他文化活动可能较为匮乏,关注网红成了大学学习、生活空闲时间的一剂填充剂。
  (三)对网红的认知情况
  针对网红输出的内容,虽然部分调查对象(32.1%)认为网红输出的内容对自身的认知提高几乎没用,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调查对象(67.9%)认为网红对自身的学识和认知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调查对象只有很少一部分(2.12%)想成为网红,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从未想过成为网红,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于成为网红并不抱有期待。这与大学生对网红整体素质持负面的评价有关,高达73.6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网红”这个群体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大部分调查对象(95.57%)对网红带货十分谨慎,选择不购买或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购买。
  多数调查对象认为成为网红的必要条件主要为:有才艺才华(86.54%)、自身努力(82.88%)、文化输出(77.5%)、真实善良(74.04%),说明大学生对网红的期待符合主流价值观。对于网红博眼球装疯、卖惨、虚假包装,网红整容脸和过度美颜,网红炫富和奢靡生活等情况,调查对象普遍持批评的态度或负面看法。
  从问卷结果来看,仅1.92%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没有影响,可见网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确形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大部分调查对象(98.08%)认为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与自身属于当事方羞于承认,主观地在问卷填写时降低影响的权重有关。另一种可能是大学生群体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不是白纸一张,对其价值观形成影响具有一定难度。同样可以证实这点的另一个调查选项是,当网红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突时,高达92.31%的大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对网红的观点进行个人判断之后再选择是否接受,仅有0.77%的受访者表示会放弃原有的想法而赞同网红的观点。
  (四)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感受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在高校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广泛开展,只有9.81%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高校没有或几乎没有专门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活动,少部分学生对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感知不强,大部分学生具有明显感知。半数(51.34%)调查对象认为高校目前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较好或效果极好,仅少数调查对象(5%)认为高校价值观教育效果较差,可见在高校愈发重视价值观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相比传统授课、专题讲座的价值观教育方式,调查对象(73.75%)更倾向于素质拓展、户外研学等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方式,这对高校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对网红现象的认知特点
  (一)对网红的关注行为比较克制
  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原生代”,在网络环境中成长,对网红等各种网络现象、网络文化、网络事件有着天生的熟悉度。对网红现象常常抱着见怪不怪的态度,“吃瓜不嫌瓜大”,被网红事件吸引的阈值大大提高。从调查来看,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关注网红现象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对网红关注的时间投入较为克制。在网红带货成为新风潮的当下,大学生并没有盲目跟风追捧、购买,对网红带货行为持谨慎态度。对网红带货的新潮行为不热衷有以下原因:一是电商平台长期的价格优惠和“618”“双十一”等电商购物节提高了大学生对低价商品期待的阈值,大学生没有必要蹲守直播间,而是使用商品比价工具,更加便利地在其他电商平台低价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二是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优惠券套路等价格歧视行为破坏了大学生对商品的价格锚定。三是新时代大学生在经历过消费主义思潮的洗礼后,大体上已经形成了理性的购物观念——“购买自己需要而不是便宜的商品”,网红带货的商品不一定刚好满足使用需求;网红带货低价的噱头对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