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5版
利益冲突视角下大学附属医院微腐败内控机制建设探索
    治病救人是公立医院的仁心本色

从药品、耗材或器械等不当得利曝光后,加上网络不加辨析的助力,医患关系很容易成为网络热点,给患者似乎造成一种印象,就是因为医院的行为使得自己走人困境,将自身的不幸归咎于医务人员或医院管理原因,因此就可能导致医患事件。
  (二)导致大学附属医院的功能错位
  高校附属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附属医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反映着医院的整体水平,医疗、教学、科研三驾马车缺一不可,医疗是医院应该履行的服务社会的职责,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教学和科研产生更多的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如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重视医疗,轻视教学与科研,一旦过度失衡,必将影响医院的长远发展,也影响医疗卫生的人才培养。附属医院功能错误,最终影响的是医院自身的发展,危害的是医学教育事业。
  (三)损害群众眼里的社会公平
  上述利益冲突一旦形成,就冲突的主体来说,会不同程度形成社会不公。就医患双方而言,大多数情况医方处于更有利的一方,或为了获取利益,或为了自身保护,或为了输送利益,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或者国家利益。医医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败坏了风气,破坏了良好的医院医疗生态。从医疗与学术产生的利益冲突看,为了学术而学术,从学术中不当得利必然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从医院与第三方看,更是直接产生腐败。
  (四)阻碍医学学科的发展
  各种利益冲突一旦发生,就会像腐败的病菌在完美的苹果内部找到了落脚点,会以隐藏方式腐蚀着医院的机体,侵袭着人的思想和灵魂,将医院的风气引偏引邪,不声不响地蔓延到学科建设上,一定程度会阻碍着学科发展。学科水平的高低也就代表着医院水平,代表着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影响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就医效果,影响医学事业发展。
  大学附属医院的微腐败内控机制探索
  (一)不断完善制度与机制设计
  制度是为了约束与规范,对微腐败预防有法规效应。依据上位制度,建立完善的物资耗材与药品采购活动、财务活动、资产管理活动、内部审计活动、纪检监察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医疗行为实施等医院内部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换机制,对于风险点较多的岗位可增加轮岗的频率。建立并完善内控关键岗位责任制,注意区别落实不相容岗位机制,明确不同岗位的核心职责。
  (二)发挥财务制度的约束作用
  微腐败的诱因基本都是因为与金钱有关的利益输送,而完善的、有针对性的财务制度能够有效地斩断利益链条。财务制度几乎覆盖医院所有的管理、教学、科研、医疗活动,贯穿医院内部权力运行全过程。首先,要理清财务内控的关键岗位,尤其是与招标采购、项目运行等经费支出相关的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收支管理等岗位。其次,就财务制度而言,微腐败的一个关键风险点是医院的支出业务,要全面梳理、准确诊断各项支出业务的薄弱环节,查找重要风险点,严格按内控要求设置关键点,再造支出业务流程。
  (三)发挥审计部门风险评估和内控评价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医院经济活动的重要监督措施。[13]通过审计排查医院所有部门、科室存在的风险点,建立风险点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完善风险评价、评估体系。由审计部门牵头,可以联合财务、纪检等部门,成立评估小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对所有涉及风险点的单位开展内部评估。同时,每年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漏洞,修正偏差。风险评估包括制度制定层面、制度执行层面、工作效率层面等,通过评估,完善制度,建立可能引起利益冲突的预警机制。
  (四)纪检监察机构功能延伸
  纪检监察工作在维护公立医院“治病救人”的仁心本色,促进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的纯洁定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4]通过常态内部审计和日常内控评价,筛选出带有苗头性或普遍性问题,将问题有效分类整理,必要时将有关信息与内部纪检监察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