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181版
共同治理视域下我国民办高校治理机制构建
能有威胁的话,那么监督可能是直接的威胁。所以,大多数民办高校基本没有设立真正的监督机构。事实上,真正发挥作用的监督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监督,不仅是对下属和教职工这种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是对管理层和决策层的监督。没有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制衡,缺乏监督机制也就无法保证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民办高校共同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平衡机制缺乏相关。以下从决策、执行、监督、激励四个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决策机制
  有效的决策机制是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机制构建的重要内容,只有推进决策机制的公开、高效,才能够实现治理结构的优化。对于民办高校而言,董事会只有保证学校决策的民主性,才能实现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只有保证董事会成员代表的广泛性,尽可能全面地涵盖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的利益主体,才能让决策机构听到各利益主体代表的声音,保证决策的全面性和可执行性。
  (二)执行机制
  民办高校的管理层是其重要的执行机构,董事会决策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能体现当前民办高校主要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民办高校共同治理的执行机制建设中,有必要全面增强管理层的执行力,从管理层的选拔、监督、权力制衡等方面着手,推进民办高校校长队伍的职业化。决策执行是管理层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实现民办高校教育产品输出的关键。可借鉴“职业经理人”制度构建民办高校的“职业校长”机制。此外,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元体系,保障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运营的日常管理。
  (三)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相对比较薄弱,不利于民办高校计划实施活动的检查和总结,因此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校的监督机制建设。一方面,健全以监事会为重点的内部监督机构。实行独立董事(理事)、监事制度,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独立的监事不受制于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真正实现对民办高校的董事会决策层和学校管理执行层的全面监督。另一方面,完善以政府监控为主体的外部监督制度。政府要加强和充实民办教育的管理力量,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的手段,发挥公众舆论的参与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构建扁平高效的监管系统。
  (四)激励机制
  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要想利益相关者能够保持持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就需要使参与主体得到“正强化”,即受到激励。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情感激励、目标导向和成就激励等措施,激励教师参与学校治理。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时,要提倡以人为本、合作参与、共同发展的管理观念,重视民办高校共同治理机制构建中的人文关怀。治理机制构建要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劳动成果,倾听师生们的心声、了解师生们的需求、关心师生们的情感。当这种真挚的情感注入到被管理者的心中时,将有助于高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激发治理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要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协调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建立共同的组织目标,让各个主体了解目标的含义和对自己、对组织的意义,让各个利益相关主体认可组织的目标,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民办高校中的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的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提高治理效能。
   结 语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的独特性,其发展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更直接,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为避免学校“股东”(即董事会)的单边治理问题,保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在其治理机制构建中应坚持保障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利益的原则,通过合理的途径来实现民办高校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1]尹晓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载《辽宁教育研究》,2008(2):6-10页。
  [2]陶芳铭:《分类管理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治理机制研究》,载《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6):1-5页。
  [3]王世斌、杨君民:《论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与优化》,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20(1):5-8页。
  [4]杨炜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办高校监管体系的构建》,载《中国高教研究》,2012(6):77-81页。
  [5]廖晖:《利益相关者视野中民办高校治理结构的重构》,载《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2(1):7-11页。
  作者简介
  陈 静 广东培正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林佩云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