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133版
西南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与利用研究
图2: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发展过程图2: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发展过程

时代发展,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大理国国王段素英(在位时间986-1009)曾经大兴儒学,重金礼聘蜀名儒到大理、昆明教儒学。元明清时期,白族建筑彩绘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汉人进入大理地区,儒家文化逐渐盛行,很多儒家经典被用作建筑彩绘的内容,如《论语》《孟子》等典籍名言。此时,随着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彩绘内容不断丰富,囊括了本土文化、宗教文化、儒家经典、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特色。20世纪30至40年代,白族彩绘的内容逐渐成熟,此时的彩绘样式繁多、色彩丰富、形式固定,诞生了如严家大院、董家大院等当地建筑艺术瑰宝。其后的建筑彩绘多采用此时流传的工艺,但材料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
  如今,白族建筑彩绘已成为大理独特的旅游标志,洋人街、复兴路旅游街道采用建筑彩绘增加大理旅游的民族气氛。有些是老建筑本身的彩绘,展现了传统建筑彩绘之美;有些则是后来绘制的,将当下的流行文化与传统图案相结合,探索白族建筑彩绘的新兴发展之路。这些白族建筑不仅延续了建筑彩绘的生命力,还吸引了游客,促进了旅游发展。
  (二)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面临的问题
  在大理,许多民居客栈已经采用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形式,建筑彩绘逐渐成为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象征。文旅产业是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非遗与其文化产品之间的设计转化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元素提取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难以彰显文化特色。文创产品被冠以“民族特色”出现在市场,但往往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区都能见到。此类产品并没有真正将非遗特色展现出来,反而因为其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打压了真正具有特色的非遗产品。[4]在白族建筑彩绘非遗的保护与发扬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找寻能向大众推广的特征符号,才是白族建筑彩绘可持续发展、长期延续的有力手段之一。
  其二,设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度,产品较为简单、粗糙。此类产品大多是对元素的直接运用,例如明信片与冰箱贴等,能够直观展现视觉上的大致特征,但却缺乏实际具体细节,无法展现建筑彩绘特点。[5]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和发展,应当在表现建筑彩绘特点的同时,结合当下的大众审美情趣与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新道路,追求细节与质量,充分表达白族建筑彩绘之美。
  其三,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表达,产品大多停留在浅层次元素应用上。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是白族人民千百年间形成的情感表达媒介,背后充满丰富的民族情感。如今大多产品围绕建筑彩绘的纹饰和图样进行应用,对彩绘文化却触及很少。这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大部分购买者无法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因此要不断挖掘白族建筑彩绘元素应用的深度,让产品展现典型白族文化形象,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火种。
  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一)文化基因理论
  “基因”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术语,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能够与亲代保持相同的性状。在一般情况下,基因能够忠实地复制自己,但在特殊情况下,基因可能会产生突变,取代原有基因,形成新的存在形式,以此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6]20世纪末,理查德·道金斯等首次提出文化(Meme)概念,道金斯认为Meme是一个表达文化传播的单位或一个复制的单位,阐释了以基因为分析单位的演化观,其开创了文化基因研究的先河。[7]
  (二)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流程
  首先是提取建筑彩绘文化基因,采用实地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的方式,选出文化演变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建筑彩绘的内在属性,筛选并提取其内在遗传因子。其次是采取分类和编码的方式梳理建筑彩绘遗传因子,采用“含义提取、感知提取、地域提取、谱系提取、跟踪提取”等方法,[8]运用类型学原理,从题材、色彩、风格、文化等方面对建筑彩绘进行分类。最后是文化基因图谱数字化构建,在提取和分类主要基因之后,确定从属关系,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文化基因图谱。通过建立数字化图谱,理解建筑彩绘文化内在逻辑和特征,提取其特色元素为非遗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基本遵循。
  (三)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基因图谱构建
  影响白族建筑彩绘的遗传因子大致分为外观与文化两个方面。在外观上,白族建筑彩绘是白族人民在建筑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绘制的精致图案,其中以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3种图案居多,并辅以各式各样风格的图案内容。白族人民会用彩绘装饰建筑的很多区域,例如门楼、窗户、走廊等。[9]在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