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5版
以孔繁森精神践行“三个务必”的多维探析
躬尽瘁,死而后已。1994年11月29日,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在新疆塔城完成任务返回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只找到两件遗物:一个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另一个是他去世前四天写下的阿里发展计划书。在生活上,他极为节俭,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工作一忙,用白开水泡馒头和面条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衣服都打着补丁,身上经常带着针线包,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在他自己实在困难又不忍给组织添麻烦和向家里要钱的情况下,他悄悄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化名“洛珠”三次献血900毫升,领到营养费900元,用于自己收养的孩子的学费支出和改善生活。
  (三)孔繁森“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准则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孔繁森向来的实践准则。孔繁森敢于斗争,关键时候冲得上去,危急时刻豁得出来。1994年2月,一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暴雪让阿里地区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受灾。孔繁森号召地区2900名干部、3687名党员“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4]他亲自带领救灾工作组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挨家挨户地走访牧民、分发救灾物品和救济款。孔繁森拿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和魄力,以昂扬的战斗精神带领阿里人民打赢抗击雪灾这场“恶仗”。孔繁森善于斗争,能够细致冷静地思考,妥善处理解决问题。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梳绒厂、水泥厂、鱼骨粉加工厂、地热电站拔地而起,给藏族人民开拓了致富之路。在他以身殉职的前四天,利用考察的间隙,他还写下了关于符合阿里实际的《发展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这十二条建议在不久后逐一付诸实践并得以实现,为阿里的发展建设与民生福祉发挥了重大贡献。
  孔繁森精神与“三个务必”要求的内部逻辑关联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增强能力、锤炼作风”是习近平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到的发扬老西藏精神的铿锵号召,也是孔繁森精神的三个重要元素。这三个重要元素与“三个务必”具有内在统一性与逻辑关联性。
  (一)“缺氧不缺精神”的理想信念与“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度契合
  “缺氧不缺精神”,原指的是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5]有了精神信仰与理想信念,就能提高站位,拓宽眼界,开阔心胸,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指引与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面对风险挑战、战胜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是砥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矢志坚毅奋斗的精神支柱。
  “缺氧不缺精神”就是不缺理想信念,这份理想信念与共产党人所需牢记的初心使命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真正的品行与生命,就能自觉地把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视作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艰苦不怕吃苦”的无畏精神与“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同向塑造
  “艰苦不怕吃苦”反映了共产党员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坚韧不拔的无畏精神,也是在特殊情境与时空下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基本要求与突出检验。“在党内、在人民中”,共产党员应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8]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汲取了“满招损,谦受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复兴路上的“赶考”清醒、探索推进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前瞻指引与科学洞见。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的古训,勉励领导干部加强修养,力戒浮躁,坦荡为人,无畏艰苦条件与实际困难,不怕吃苦,勤奋务实。
  “艰苦不怕吃苦”倡导的大无畏精神与“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要求关联紧密。“艰苦不怕吃苦”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也是推进各项事业必须发扬的宝贵品质。“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则是对这种精神的进一步诠释和实践指引,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沉着应对。
  (三)“增强能力、锤炼作风”的顽强斗志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相融共生
  “增强能力、锤炼作风”,就要在工作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葆有过硬作风。只有锤炼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的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才能经受得住重大斗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