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7版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中哈旅游合作路径探讨
李 慧
◎伊犁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别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特征及空间结构分析”(项目编号:2018HAKGBYJYB001)
  依托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①探讨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哈萨克斯坦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时序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旅游者特征。哈国旅游业在资源和交通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空间分布上集中在环巴尔喀什湖周边州(市),旅游者年轻化特征明显,目的地有亲缘关系是哈国旅游者出行决策的关键。但哈国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有待加强,旅游者停留天数较短,数字化程度不高等。结合哈国政府近年来的旅游政策导向,提出开展中哈旅游合作的可行路径:合作开发哈国旅游资源,提升哈国旅游竞争力;合作提升哈国旅游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哈间的民间交流交往;开发中哈跨境旅游产品,促进两国旅游业协同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也是亚洲和欧洲之间文化、贸易和经济关系链中最重要的一环。自1992年中哈正式建交以来,中哈关系实现了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到打造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2022年,两国元首达成共识,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以产能、贸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优先方向,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哈进行国事访问,向国际社会发出构建中哈命运共同体的明确信号。中国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1992年中哈货物贸易总额为3.68亿美元;2023年这一数字已达到410.2亿美元。近年来,中哈互通互联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两国开通5对常年对开公路口岸和2条跨境铁路干线,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东大门无水港和中国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2023年,通过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过境哈萨克斯坦的中欧班列数量分别为7762列和6635列,同比增长9.8%和6.8%,有力发挥了双口岸“黄金通道”作用。可见,中哈经贸合作在地缘关系、政治互信、合作成果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中哈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1]
  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基础
  (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国土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9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哈萨克斯坦境内多平原和低地,全境处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段,境内60%的土地为沙漠和半沙漠。截至2023年初,哈萨克斯坦人口为1976.6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20.99万人,农村人口755.69万人。人口主要集中在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奇姆肯特三个直辖市,以及南部、东部各州。哈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40个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乌克兰族等。哈萨克斯坦全国划分为17个州和三个国家直辖市。首都是阿斯塔纳市,位于该国北部的伊希姆河上,是哈萨克斯坦政治、文化教育、经济贸易和旅游中心。阿拉木图市是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也是哈经济、金融、文教、科技、交通中心,且该市为华侨华人主要聚集地,多从事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奇姆肯特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