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5版
万物相依:牧人巴让和衣扎的回家之路
李 嵱
    扎琼衣扎和叔叔扎琼巴让

  牧人巴让越来越觉得,黄河不容易。
  不容易到什么程度?黄河的每一滴水和青藏高原的每一根草、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有关系。
  一滴水、两滴水变成上千条小溪,这些小溪和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样的人有关系,和什么样的人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和怎样的信仰、价值观有关?……这些问题似乎都和黄河息息相关。
  扎琼巴让和侄子扎琼衣扎生活在黄河流域上游若尔盖大草原,他们致力于家乡的草原修复和水源保护工作十余年了。
  用草原本有的智慧修复草原的过程中,巴让慢慢发现,这是一条回家之路。他们的行动,也在唤醒和帮助更多牧民重建与家乡和草原的连接。
  这是不一般的回家之路。

  2024年10月31号,西安小雨。
  拨通若尔盖扎琼衣扎的手机号,手机里传来藏族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简短、直接、铿锵有力。他的汉语虽不是很流畅,但有种超越语言的充沛情感从字词间蹦跳而来,就像草原上一匹健壮的小马驹。
  衣扎告诉记者,他和叔叔扎琼巴让创建的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正在完成一本若尔盖湿地版的生物多样性植物图鉴,这是家乡牧民持续十年河流保护计划的一项最新成果。
  他讲述牧民们春夏秋冬不同主题的河流保护内容,也提到了河流坛城,有种特别的热情。
  衣扎的热情源自他和叔叔巴让持续十多年草原生态修复的艰难实践,也源自于家乡本土生态智慧的深刻连接。
  世界上的水果然是相通的。
  这天的雨,有了一种洁净的清凉。
  衣扎的叔叔扎琼巴让是四川若尔盖麦溪乡人,牧区环保人士,草原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
  2012年开始,衣扎跟随叔叔从事家乡的环保工作,并且拿起摄像机记录草原的生态变迁。如今他已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也是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的负责人。
  他们的家乡若尔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三大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河30%的水源补给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
  跟着叔叔从事草原沙化治理和管理十二年后,衣扎心里面,家乡、亲人、草原、牛羊,以及河流,这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