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9版
山绿、气新、水清、河安和民富的黄河
    穆兴民研究员带领团队在做野外调查

得到有效治理。通过统筹推动坡改梯、淤地坝拦沙坝、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2019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35平方公里,全市水土保持率达58.8%。同时,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严格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累计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13万亩。榆林市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的工作取得新成效。
  “生态”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依然需要提升。穆兴民说,生态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有专业的解释,但他从字面拆解出另一层深意:“生态”,其实也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行为。
  他提到一次应邀到一个地方做报告,负责接他的人看到车上有一个塑料食品袋,就随手收拾顺势扔在车外了。当时应该是比较着急,看见他要上车了,人家应该也是为了表示尊重,把车清理干净。他见此也没有说什么,就下意识把车门打开,把袋子捡了起来,下车后扔垃圾桶里了。接他的人一再表示歉意。
  当天在做报告时,他讲起这件事,事情不大,而且他相信接他的人是出于礼貌,不代表日常习惯,但把这件事情讲出来,相信会给听报告的百余人留下深刻印象。生活里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相信这百余人受众,都会有所触动,会起到表率作用,然后再影响身边的人去做出正确的选择,逐渐形成文明的生活态度,文明的生活行为,以更好地推进生态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说,每个人把身边发生的有益的事情,相互分享相互影响,有多大好处不一定,但对社会至少没有什么坏处。讲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是如今人们生活富裕的状态下,有能力去追求的目标。所以说讲生态文明,如果从简单字面理解的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一个生活态度。你的态度端正了,会影响大家都这样去做。
  穆兴民说,在人、自然、经济、社会四元形成的共同体中,通过不断协调,把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从而会看到在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中,会把保护的作用显现出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共同体的概念,要有协调发展的思维。大家都聚焦一个共同体,人、自然、经济、社会这四个组成元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个人在生态环境这艘“大船”上,都要努力划行。
  除了把专业知识教给学生,穆兴民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把观察到学生的问题,如待人接物时要有相应的仪表礼仪,课堂和课后的着装要有区别等,与学生进行探讨。他告诉记者,教师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专业和教书上,他相信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都应倾囊相授。从他的教学研究生涯来看,学生的反响还是肯定这种做法的。
  采访最后,记者了解到,穆兴民研究员带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水文团队高鹏研究员、孙文义研究员、宋小燕副教授等参与内蒙古自治区2024年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该项目6月19日在呼和浩特启动,穆兴民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课题。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参与,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有效解决黄河流域十大孔兑风沙水沙入黄治理难度大、林草植被建植难等问题,实现阻控泥沙入黄和雨洪水有效补给黄河干流的目标。
  (本文内容经穆兴民研究员同意,部分摘自其在2024年9月18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报告,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穆兴民,博士,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宝鸡市市长助理。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生态水文学的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0余篇),主编及参编《黄土高原生态水文研究》《黄土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等专著9部。多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我国首部生态水文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