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R057)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延安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YA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融合视角下城乡间隙空间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以关中城市群为例”(项目编号:22BGL195)
强化黄河流域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必然向协同治理转变。从政府、企业、社会公共等主体内部及各类主体之间,各区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完善各政府间各部门间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政策性扶持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治理能力;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公众间的多方协商沟通机制;构建跨行政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重要生活追求,尤其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1]推动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黄河流域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黄河流域作为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区域,对全国尤其是对整个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多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发展对大气、土壤、河流等的污染严重;而且黄河流域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复杂、植被覆盖率低以及水资源稀缺等制约因素,无疑加大了生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黄河流域内部河网密布、河道众多,流域地貌地质多样,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期以来因治理难度大、扩散性强等因素所限作用甚微,已成为全国流域生态治理的一大难题。[2]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耦合的现实考量,围绕深入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新发展理念,下文立足创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3][4]推动从条块分割、权责分割的传统治理方式向统一部署、协同治理方式转变,[5]期望为实现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其他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治理现状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史上五千年的灿烂华夏文明,同时也带来一些自然灾害影响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①根据我国以前的治理效果以及结合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经验看,未来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基于系统的治理视角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一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长期以来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很大压力。三是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降水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对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四是生物多样性方面,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延安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2YA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乡融合视角下城乡间隙空间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研究——以关中城市群为例”(项目编号:22BGL195)
强化黄河流域全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由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单一主体治理模式必然向协同治理转变。从政府、企业、社会公共等主体内部及各类主体之间,各区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完善各政府间各部门间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参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政策性扶持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治理能力;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公众间的多方协商沟通机制;构建跨行政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的重要生活追求,尤其在当今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安排部署,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1]推动黄河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黄河流域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黄河流域作为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区域,对全国尤其是对整个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多以重工业为主,传统产业发展对大气、土壤、河流等的污染严重;而且黄河流域气候条件与地形条件复杂、植被覆盖率低以及水资源稀缺等制约因素,无疑加大了生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黄河流域内部河网密布、河道众多,流域地貌地质多样,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长期以来因治理难度大、扩散性强等因素所限作用甚微,已成为全国流域生态治理的一大难题。[2]基于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耦合的现实考量,围绕深入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新发展理念,下文立足创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模式,[3][4]推动从条块分割、权责分割的传统治理方式向统一部署、协同治理方式转变,[5]期望为实现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其他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治理现状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曾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史上五千年的灿烂华夏文明,同时也带来一些自然灾害影响黄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践行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①根据我国以前的治理效果以及结合国内外流域治理的经验看,未来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基于系统的治理视角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6]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一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二是长期以来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了土地退化、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很大压力。三是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降水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对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四是生物多样性方面,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