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实现: 独特作用与实践向度
提出到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彰显了国家对于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以后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着重强调审计工作要做到“依法、程序、质量、文明”,③要正确处理审计工作长远目标与现实任务之间的关系,发挥更大审计监督作用。这一阶段,我们党把审计工作推到新的发展水平与高度,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审计监督职能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④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自我革命与审计的独特作用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努力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审计事业发展轨迹与重要作用的科学考量与准确把握。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赋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比如,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2]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3]二是国家审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4]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国家审计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5]主要体现在脱贫攻坚[6]和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7]等。四是国家审计对于企业发展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和对国企资产价值的作用[8]等。这些成果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研究问题,实现了国家审计同顶层设计、公司与风险治理、三农问题的有机结合,为深入研究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以党的“自我革命”为理论核心,以国家审计在其中的融合作用为切入点,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为理论支撑,探讨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相关逻辑和实践方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理论研究,对于“自我革命”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监督、政治建设、思想认识与风险管控层面,对于新时代加强权力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监督:发挥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监督方式,审计机关更侧重经济监督,在对行政部门进行经济监督时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色优势,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⑤审计署直接受国务院总理的领导,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能时可排除被监督者的影响,独立实施经济监督功能。经济监督的形式包括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直接监督的基础性内容是检查行政部门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含同步检查被监督部门使用国家资金的情况,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监督检查,降低成本,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间接监督是在各部门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经常审查,发现被监督部门的问题后,督促其改善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行政水平,同时关注这些部门的完成进度,以加强行政监督等形式间接强化经济监督。相较其他监督方式,国家审计以内容更全面、形式更频繁的特点,进一步彰显其独特的监督作用。
(二)政治建设:助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细化实化制度化
审计对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和政治范畴中。“监督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⑥列宁倡导建立具有独特监督作用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经济范畴中,其核心是由国家来执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也存在于政治范畴中,集中表现在实现无产阶级的“权力监督”,须把“经济监督”科学转化为“权力监督”,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国家审计机关是直接在党的领导下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党的领导是国家审计最本质的制度优势,要在国家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贯彻“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个根本政治要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更好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审计监督职能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④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自我革命与审计的独特作用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努力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审计事业发展轨迹与重要作用的科学考量与准确把握。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赋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比如,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2]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3]二是国家审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4]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国家审计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5]主要体现在脱贫攻坚[6]和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7]等。四是国家审计对于企业发展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和对国企资产价值的作用[8]等。这些成果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研究问题,实现了国家审计同顶层设计、公司与风险治理、三农问题的有机结合,为深入研究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以党的“自我革命”为理论核心,以国家审计在其中的融合作用为切入点,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为理论支撑,探讨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相关逻辑和实践方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理论研究,对于“自我革命”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监督、政治建设、思想认识与风险管控层面,对于新时代加强权力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监督:发挥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监督方式,审计机关更侧重经济监督,在对行政部门进行经济监督时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色优势,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⑤审计署直接受国务院总理的领导,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能时可排除被监督者的影响,独立实施经济监督功能。经济监督的形式包括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直接监督的基础性内容是检查行政部门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含同步检查被监督部门使用国家资金的情况,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监督检查,降低成本,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间接监督是在各部门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经常审查,发现被监督部门的问题后,督促其改善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行政水平,同时关注这些部门的完成进度,以加强行政监督等形式间接强化经济监督。相较其他监督方式,国家审计以内容更全面、形式更频繁的特点,进一步彰显其独特的监督作用。
(二)政治建设:助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细化实化制度化
审计对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和政治范畴中。“监督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⑥列宁倡导建立具有独特监督作用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经济范畴中,其核心是由国家来执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也存在于政治范畴中,集中表现在实现无产阶级的“权力监督”,须把“经济监督”科学转化为“权力监督”,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国家审计机关是直接在党的领导下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党的领导是国家审计最本质的制度优势,要在国家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贯彻“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个根本政治要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