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宏
二是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以1200多支四级志愿服务体系为基础,在全县各行业部门实现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同时,以深化学雷锋活动月为抓手,通过开展交流座谈、表彰奖励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是不断擦亮文明实践项目品牌。聚焦文明实践五大任务,创新推出“鹮乡有理”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理论政策法律咨询、好人故事、爱心帮扶、种养技术等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和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通过“宣讲+文艺+服务”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县文明实践中心以4次示范性宣讲为引领,带动各所站创新实施宣讲子项目“板凳微课堂”“新风小院”“孝美故事会”“英雄故事会”等庭院微宣讲1200余场次。
(四)推行文化惠民,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以“四个在汉中”为引领,围绕朱鹮生态文化IP,深入挖掘朱鹮文化丰富内涵,延伸生态优势赋予的时代价值,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引导成立朱鹮文化交流协会,设立网页栏目,擦亮叫响朱鹮生态品牌。结合举办油菜花海节、梨花节及朱鹮文化节会等活动,策划多元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对外影响力。
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结合文明镇村创建,以“文明共享”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协调各级文明单位与各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依托节日节庆,指导各镇(街道)、单位自主开展社火、扫五穷、送春联、读书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洋县2023年大型社火游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联合县民政局举办“2023年七夕集体颁证仪式”,不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6个镇(街道)选派文化志愿者17人。县文旅局为全县各镇(街道)文化站图书编目,由图书馆指导各文化站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并开展市级惠民演出活动20余场。县文联组织动员文艺志愿者开展“翰墨传家风”志愿服务活动,为500余名群众书写家风家训。文化馆确定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11人,演出汉调桄桄30场次。
洋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洋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群众素养进一步提高,但在调研中发现,虚荣攀比、等靠要缠闹等不文明、不诚信、不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虚荣攀比有所抬头,传统礼仪悄然变味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虚荣心膨胀,名目繁多的各种人情“宴”不断盛行。在农村,除了婚丧嫁娶上梁乔迁要办酒席、收送礼金外,孩子的满月、考学升学、生日寿诞也要举办宴请。有的就连买辆新车、店面开张也要邀人恭贺送礼。同时,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有所抬头。青年男女结婚,男方除了要“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房),女方普遍要向男方索要大笔彩礼,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多万,相互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有的稍有“喜事”,不管关系亲疏,就打电话、发短信、微信邀请赴宴,很多人迫于人情压力不得不去应酬,即使因故不能赴宴也要“人不到礼到”,冬春两季尤其应接不暇、疲于应付。调研发现,目前送礼的份子钱数越来越多,在城内,不论什么事,起步最低300元,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万元的已不在少数。有的人即使经济基础差,也要“撑面子”恭喜道贺,传统礼仪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逐渐变味,“人情宴”逐渐演变成“人情债”。
一些办事的户主,为了争面子,别人办的阔气,自己就要办得更有声势,不停地攀比或“被攀比”。现在在城区过事一般也要过上两三天,办酒席烟酒档次超过自己经济支配能力,事后欠下一屁股的债务,大大加重了群众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导致更多的社会不良情绪与负面事件出现。
(二)美德观念有所淡化,道德实践有所弱化
家庭美德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应该朝着更健康、更文明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但在调研发现,在洋县农村,子女多常年在外务工,父母难以得到照护和精神慰藉,父母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子女不能出现在身边,部分子女多的家庭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因不赡养父母而引发的民事纠纷偶有所见,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增大,子女疏远父母的现象日趋普遍。
有的家庭儿女为了让年老的父母享受国家移民搬迁、购房补贴、低保和土地农资等惠农政策,毅然将老人的户口拆开,自己住在新房子里甚至搬进城镇,把老人撂在农村住着的老旧房屋,把老人的安全、生活等问题推给政府。有的年轻人虽然与父母居住一起,但成天游手好闲无作为,还责怪父母没有本事,“啃老”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不断擦亮文明实践项目品牌。聚焦文明实践五大任务,创新推出“鹮乡有理”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理论政策法律咨询、好人故事、爱心帮扶、种养技术等内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和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通过“宣讲+文艺+服务”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县文明实践中心以4次示范性宣讲为引领,带动各所站创新实施宣讲子项目“板凳微课堂”“新风小院”“孝美故事会”“英雄故事会”等庭院微宣讲1200余场次。
(四)推行文化惠民,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是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坚持以“四个在汉中”为引领,围绕朱鹮生态文化IP,深入挖掘朱鹮文化丰富内涵,延伸生态优势赋予的时代价值,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引导成立朱鹮文化交流协会,设立网页栏目,擦亮叫响朱鹮生态品牌。结合举办油菜花海节、梨花节及朱鹮文化节会等活动,策划多元的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对外影响力。
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结合文明镇村创建,以“文明共享”志愿服务项目为抓手,协调各级文明单位与各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依托节日节庆,指导各镇(街道)、单位自主开展社火、扫五穷、送春联、读书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洋县2023年大型社火游演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联合县民政局举办“2023年七夕集体颁证仪式”,不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三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6个镇(街道)选派文化志愿者17人。县文旅局为全县各镇(街道)文化站图书编目,由图书馆指导各文化站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并开展市级惠民演出活动20余场。县文联组织动员文艺志愿者开展“翰墨传家风”志愿服务活动,为500余名群众书写家风家训。文化馆确定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6人,市级11人,演出汉调桄桄30场次。
洋县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洋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群众素养进一步提高,但在调研中发现,虚荣攀比、等靠要缠闹等不文明、不诚信、不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虚荣攀比有所抬头,传统礼仪悄然变味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虚荣心膨胀,名目繁多的各种人情“宴”不断盛行。在农村,除了婚丧嫁娶上梁乔迁要办酒席、收送礼金外,孩子的满月、考学升学、生日寿诞也要举办宴请。有的就连买辆新车、店面开张也要邀人恭贺送礼。同时,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有所抬头。青年男女结婚,男方除了要“一动不动”(一辆汽车一套房),女方普遍要向男方索要大笔彩礼,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甚至几十多万,相互攀比之风愈演愈烈。
有的稍有“喜事”,不管关系亲疏,就打电话、发短信、微信邀请赴宴,很多人迫于人情压力不得不去应酬,即使因故不能赴宴也要“人不到礼到”,冬春两季尤其应接不暇、疲于应付。调研发现,目前送礼的份子钱数越来越多,在城内,不论什么事,起步最低300元,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万元的已不在少数。有的人即使经济基础差,也要“撑面子”恭喜道贺,传统礼仪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逐渐变味,“人情宴”逐渐演变成“人情债”。
一些办事的户主,为了争面子,别人办的阔气,自己就要办得更有声势,不停地攀比或“被攀比”。现在在城区过事一般也要过上两三天,办酒席烟酒档次超过自己经济支配能力,事后欠下一屁股的债务,大大加重了群众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导致更多的社会不良情绪与负面事件出现。
(二)美德观念有所淡化,道德实践有所弱化
家庭美德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应该朝着更健康、更文明和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但在调研发现,在洋县农村,子女多常年在外务工,父母难以得到照护和精神慰藉,父母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子女不能出现在身边,部分子女多的家庭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因不赡养父母而引发的民事纠纷偶有所见,父母与子女的代沟增大,子女疏远父母的现象日趋普遍。
有的家庭儿女为了让年老的父母享受国家移民搬迁、购房补贴、低保和土地农资等惠农政策,毅然将老人的户口拆开,自己住在新房子里甚至搬进城镇,把老人撂在农村住着的老旧房屋,把老人的安全、生活等问题推给政府。有的年轻人虽然与父母居住一起,但成天游手好闲无作为,还责怪父母没有本事,“啃老”现象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