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5版
基于SWOT分析的榆林市非遗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
  2、深化合作联动,建构非遗文旅联盟
  融合发展之理念,将游客文化权益保障视作根本所在,以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作为基础依托,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设定界限准则,进而持续推动“设施-资源-体验活动”的有机融合进程,精心塑造非遗文旅多业态融合的有机统一整体,从而构建起“政府引导-联盟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保障机制,应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营销联动和游客互送合作,[9]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擘画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3、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内能
  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通过师徒传承、非遗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加强对非遗人才的培养,塑造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建立起传承人愿教、新生代人群愿学的新型景区传承方式。[10]强化创意型人才队伍建设,应积极探索在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政府设立研究机构等方式,不断完善产学研机制和人才队伍培训,研修与发展系统。
  (四)防御型策略(WT)
  1、纳入财政预算,完善设施建设
  随着文旅市场扩大,政策、财政和金融支持的诉求日益迫切,这正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毋庸置疑,财政保障为扩大文旅产业的融资规模,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推动、文旅产业的有序、稳定发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对于资源禀赋优越的榆林市来说,同样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预算投入力度,持续助力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拓宽融合路径,形成新的空间经济模式
  通过产业化运作,市场思维铸造非遗金字品牌。构建“非遗”主题文化旅游路径,强化非遗与旅游、文创、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非遗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吸引游人“非遗”溯源,打卡乡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另外还有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特色小镇”“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养生”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方式正在为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鼓劲助威,重塑形成新的空间经济模式。[11]
  3、构建传播推广矩阵,提升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强化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化营销,即通过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文化旅游服务内容进行推广、宣传和利用,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提升非遗文旅发展的应用效果、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生态系统。另外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活动,积极对外宣传推介榆林非遗文化,传播弘扬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仇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机理与实证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位论文,2021。
  [2]雷承锋:《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析》,载《吕梁学院学报》,2024(4):36-40页。
  [3]常旭峰:《陕北民歌音乐会唱响深圳》,载《榆林日报》,2024-09-11(03)。
  [4]李长江、慕海:《榆林市A级景区集体惠民送福利》,http://m.cnwest.com/yulin/a/2022/05/21/20615303.html。
  [5]张美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载《旅游与摄影》,2024(4):73-75页。
  [6]周梦迪、朱愉、王慧等:《“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以南浔古镇为例》,载《浙江建筑》,2024(4):1-5页。
  [7]赵蕾:《基于活态传承模式的苗族非遗手工艺产品的“再设计”探讨》,载《贵州民族研究》,2022(5):134-140页。
  [8]庞亚婷:《晋西黄河流域非遗文旅开发路径研究》,载《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6):90-93页。
  [9]郭延龙、耿新蕾:《文旅融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非遗文旅案例为例》,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6-20页。
  [10]卫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模式研究——以陕西省非遗文旅案例为例》,载《西部旅游》,2024(2):8-10页。
  [11]李扬超:《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措施探究》,载《中国民族博览》,2024(5):31-33页。
  作者简介
  张 兴 西安航空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