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间信仰的发展状况和治理对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间信仰体系在我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也可能释放阻碍社会进步的负能量。通过全面系统分析民间信仰产生的原因、发展历程、当前特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认识、定位、引导、规范和管理对策,以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信仰体系。
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或信仰习俗,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万物有灵为基础,以鬼神信仰为主体),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它是广大民众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一种精神上的态度以及行为上的取向,具有很强的传承性。
民间信仰是我国宗教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支,它们不同于西方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大多没有完备的教义、教规、戒律、教籍、入教程序、教团组织等宗教要素,但却是中国几千年生生不息土生土长的信仰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等南方省市和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着地方神灵民间信仰。
2018年4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书中披露:“中国还存在多种民间信仰,与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参与民间信仰活动的群众较多。”①根据白皮书的内容,中国有将近2亿的信教群众,并不包含广大的民间信仰群众,可见参与民间信仰的群众数量之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声称“信佛”的群众,实际上信仰的并不是佛陀,而是对民间神灵的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宗教自由政策的恢复,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组织大量成立,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发展迅速,而民间祠庙的数量至少是国家批准的寺庙、道观的十数倍。[1]当前民间信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
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进入社会快速转型发展时期,新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频繁的人口流动,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加上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民间信仰来说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想要在现代社会复杂的局面中更好地转型和发展,就需要民间信仰的文化形式在适应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创新。当前民间信仰的发展现状,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