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3版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研究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德吉新村”

清理规范行动,赋权基层,让基层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群众有权力、有能力、有精力抓治理,有效解决了部分乡村治理难题,推动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机制不完善影响制度优势转化。乡村治理虽然已经在一些农村形成了气候,积累了经验,但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当前阻碍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一块绊脚石。农村党组织与其他组织联动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比如,部分农村乡村治理的相关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部门条块分割、配合不力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执行力不足。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些农村在创新治理模式时,制定出台了各种各样的制度、规约,但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遇到现实问题时,未能有效实施。
  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充足影响公共服务发展水平。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最基本的水电路网、民事办理、医疗服务等资源已全面到位,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基础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需求越来越多,以往的服务供给方式和发展方式亟待突破。因此,依托村党组织的资源整合功能,提升服务引领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成为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现实难题。资源整合需要协调各方。而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基层组织存在融合度不够的问题,导致出现低效沟通、无效衔接等问题,极易造成资源无效配置,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调研发现,一些农村设立了社会工作组织,其初衷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村民享受到专业服务,但由于一些村干部与社工站及其工作人员沟通衔接不畅,专业服务无人问津。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必须紧紧扭住服务基层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在增强基层组织政治功能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环节设计、载体创新、机制完善、保障落实等方面短板弱项,切实解决村“两委”委员作用发挥不充分、网格党支部功能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大力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二是在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上下功夫。选优配强乡村治理社会工作者队伍,健全完善激励保障和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形成社会工作者在基层集聚、在一线成长的鲜明导向,让农村社区工作者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引领工程,引导农村党员争做先锋表率,形成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骨干力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二)细化组织引领:激发社会多方力量参与
  一是在全面深化网格治理上下功夫。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长效化,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探索推行“星级网格”“优秀网格员”“最美网格长”等评选活动,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实现网格员队伍管理规范化、考核制度严格化、作用发挥最大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创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信息化,确保乡村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二是在深入推进互联互动上下功夫。在乡镇区域内部探索打造区域化“农村党建联盟”,通过整合盘活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农村党建工作互联互动,做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和谐联创,以工作大融合、资源大整合,实现治理效能大提升。健全完善党建引乡村治理责任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把共驻共建、报到服务等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重要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形成共驻共建共享合力,真正让乡村治理在农村统得起、抓得住、落得实。
  三是健全完善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活力。要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治理效能。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在政策资金、活动场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