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4版
以习近平文艺观引领中国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大鱼海棠》用中国式的浪漫与哲思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是中国文化美学的一次彻底表达。

创新探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深厚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习近平文艺观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百年来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观,从历史、价值、实践等层面充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科学回答了我们的文艺源于谁、属于谁的问题。[1]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文艺观中深厚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才能真正认识到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世界文化交流碰撞日益激烈,中国动画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唯有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立场上,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现代审美与技术创新,方能打造出既具深厚文化底蕴又贴近民众情感需求的作品。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关,脱贫攻坚精神是消除贫困、共享富裕的人民至上精神的最佳体现。文艺工作者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转变中也没有缺席,以在场的身份参与并记录着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以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为切入口,从平凡人的视角出发,用心演绎在新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大或小,但只要用心浇灌,就会闪闪发亮。
  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的脱贫攻坚题材动画片《大王日记》(2021年)、《幸福路上》(2021年)、《石山石猴石娃子》(2020年)为例,三部动画片都以脱贫攻坚实践为大背景,从孩童视角出发,讲述扶贫、脱贫的暖心励志故事,通过不同人物视角,由点及面,展现了国家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举措。《大王日记》选取只有7名学生的山区红旗村小学为故事发生地,年迈的老校长难以独自继续胜任教书育人工作,支教老师小王曾是老校长的学生,他选择回到贫困的山村小学支教,小王的到来给这个小小的放牛班带来了希望。[3]《石山石猴石娃子》用动画的表现方式将广西特有的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小白头、留守儿童石娃、驻村书记小文有机融合,用独特的角度表现广西山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证明,对人民抱有深厚的情怀与使命担当,是中国动画在国际舞台上稳固立足之基的关键所在,不仅能够确立起独树一帜的中国气派,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范与文化自信,更能让世界通过动画这一窗口,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艺观秉持大文明观、大历史观,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与当今现实紧密相连,更在文艺工作的广阔舞台上,高扬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旗帜,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基因与价值认同深刻书写在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中。许多动画电影人开始了各种探索和创新。以动画电影《深海》为例,为还原中国水墨画飘逸灵动的特征,该片运用粒子水墨技术铺陈抒情段落,呈现东方唯美意境。又比如2019年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在音乐编曲方面有意识地融入古筝、古琴、阮等传统民乐元素,以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和中国审美神韵,助推新中国动画学派实现美学勃兴。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坚守了人民立场,深刻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精美的画面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元素。它不仅在国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好评,更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成功让中国动画以鲜明的中国气派和风范立足。2016年的《大鱼海棠》取材于《庄子·逍遥游》《山海经》《搜神记》等古书,融合了“女娲补天”等中国上古神话元素,中华文化的寻根意识成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大鱼海棠》用中国式的浪漫与哲思构建起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是中国文化美学的一次彻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