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鄂西南地区族谱的现实价值与发展对策探析
化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数字影像实现族谱应当传达的现实价值。因此,当代鄂西南地区族谱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与实体的双向交融。
(三)三配合:政、族、家协调
1957年,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当前,鄂西[11]南地区族谱传承人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年轻一代对族谱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难以充分发挥鄂西南地区族谱的时代优势。故而,各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鄂西南地区族谱编修的重视程度,深度挖掘族谱的内在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在凝聚力量。对此,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成员,都需要协调配合加强对族谱编修长期性工作的重视。譬如,鄂西南地区政府出台奖励机制政策,收集散落民间的族谱史料。在政策出台的基础上,各宗族配合地方政府走访氏族宗亲,征集更多族谱。在此过程中,每个氏族家庭成员需要积极协助族谱的收集和谱写工作。地方政府需要给予族谱谱写工作者以资金支持,保证各氏族能够积极持久地推进族谱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族谱编修的过程中,任何家庭成员都不能虚构氏族历史,并要真诚坦率地协助族谱的修缮。除此之外,开展族谱文化教育也是关键措施之一,通过政策扶持、氏族协作、家庭支持,联合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方式普及族谱知识,提高人们对族谱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由此形成三方合力,为谱牒文化的繁荣发展、鄂西南地区族谱的保护与传承、族谱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从而推进鄂西南地区谱牒文化繁荣发展,激发族谱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多佐证:多元史料参考
家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与正史、方志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石。然而,部分鄂西南地区的族谱虽然采用了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但其内容并未与正史或方志进行对比验证,这无疑削弱了其史料价值。因此,在修编族谱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口述历史的记录,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通过与正史、方志等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以增强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此外,部分鄂西南地区的族谱中,存在一些较为笼统的史学资料,并未注明明确的史料来源。这无疑给史料的校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运用多元史料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一条史料进行严格考证,明确注明其来源。因此,必须强化对多元史料的运用和佐证,不仅需要对每一条史料进行严格考证和筛选,还需要将这些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鄂西南地区族谱的真实性,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西南地区的族谱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族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谱牒文化的繁荣发展,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血脉,也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使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携手奔赴。
参考文献
[1]鲁朝阳、肖承清:《国有史而家有谱——谱牒文献出版的意义与展望》,《书评空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962.htm。
[3][7][9]税频凡等:《税氏族谱(笃亲堂支系第十三次增修)》,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9:3+317-319+92-103页。
[4]谭宗达等:《谭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藏书(内部资料),2014:496页。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民族》,2023(11):4-5页。
[6]谭氏族谱编撰委员会:《湖北·恩施·中间坪 谭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4:3页。
[8]冉征栋等:《冉氏族谱(利川支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内部出版),2008:27页。
[10]高振华:《当代家谱文化时代特征刍议》,《文化产业》,2023(5):49-51页。
[11]利川市叶氏族谱编委会:《利川叶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5:37页。
作者简介
刘中华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史
(三)三配合:政、族、家协调
1957年,毛泽东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当前,鄂西[11]南地区族谱传承人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年轻一代对族谱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难以充分发挥鄂西南地区族谱的时代优势。故而,各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鄂西南地区族谱编修的重视程度,深度挖掘族谱的内在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内在凝聚力量。对此,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成员,都需要协调配合加强对族谱编修长期性工作的重视。譬如,鄂西南地区政府出台奖励机制政策,收集散落民间的族谱史料。在政策出台的基础上,各宗族配合地方政府走访氏族宗亲,征集更多族谱。在此过程中,每个氏族家庭成员需要积极协助族谱的收集和谱写工作。地方政府需要给予族谱谱写工作者以资金支持,保证各氏族能够积极持久地推进族谱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族谱编修的过程中,任何家庭成员都不能虚构氏族历史,并要真诚坦率地协助族谱的修缮。除此之外,开展族谱文化教育也是关键措施之一,通过政策扶持、氏族协作、家庭支持,联合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方式普及族谱知识,提高人们对族谱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由此形成三方合力,为谱牒文化的繁荣发展、鄂西南地区族谱的保护与传承、族谱视阈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从而推进鄂西南地区谱牒文化繁荣发展,激发族谱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四)多佐证:多元史料参考
家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与正史、方志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石。然而,部分鄂西南地区的族谱虽然采用了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但其内容并未与正史或方志进行对比验证,这无疑削弱了其史料价值。因此,在修编族谱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口述历史的记录,我们必须慎重对待,通过与正史、方志等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以增强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此外,部分鄂西南地区的族谱中,存在一些较为笼统的史学资料,并未注明明确的史料来源。这无疑给史料的校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运用多元史料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一条史料进行严格考证,明确注明其来源。因此,必须强化对多元史料的运用和佐证,不仅需要对每一条史料进行严格考证和筛选,还需要将这些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鄂西南地区族谱的真实性,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西南地区的族谱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族谱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促进谱牒文化的繁荣发展,唤起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血脉,也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使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携手奔赴。
参考文献
[1]鲁朝阳、肖承清:《国有史而家有谱——谱牒文献出版的意义与展望》,《书评空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962.htm。
[3][7][9]税频凡等:《税氏族谱(笃亲堂支系第十三次增修)》,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9:3+317-319+92-103页。
[4]谭宗达等:《谭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藏书(内部资料),2014:496页。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民族》,2023(11):4-5页。
[6]谭氏族谱编撰委员会:《湖北·恩施·中间坪 谭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4:3页。
[8]冉征栋等:《冉氏族谱(利川支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内部出版),2008:27页。
[10]高振华:《当代家谱文化时代特征刍议》,《文化产业》,2023(5):49-51页。
[11]利川市叶氏族谱编委会:《利川叶氏族谱》,湖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书(内部资料),2015:37页。
作者简介
刘中华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