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186版
宝鸡地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国际化传播之思考
全民族的大盘子里,梳理工作要从宏观层面加强规划。讲好宝鸡故事,要将宝鸡文化放到全民族文化角度去谋划。二是全域、长远的考量。将各县区打造出的文化标识汇聚起来,统筹推动。用广告营销等方式谋划、建构大众传媒与公众的关系,随着时代语境和媒介生态变迁,战略传播要具备新的表征。三是目标导向和整合导向相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活动和最大化协调利用全宝鸡地区可以统筹的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文化场域,重新建构文化秩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使传播主体充分涌流
  一是要汇聚国内外、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本土一线工作者,围绕宝鸡地区中华文化标识体系的打造和构建,梳理和展示,开展深入的学理研究和丰富的国际传播实践。二是用好官方和民间两种传播方式。官方传播主要是综合利用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媒体编码三个方面,打造与标识相关的媒介景观、仪式化项目唤起共同体意识并完成标识建构。民间传播由网红、民间艺人、新媒体 KOL、外籍传播者等多元主体构成。如,民间艺人主要以实物工艺品、表演等实践展现文化标识,通过重塑行为模式、作品风格等方式实现传播。三是为传播工作积累后备力量。鼓励和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和专、兼职传播工作者主动探索宝鸡地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切实推动宝鸡文化的国际传播落地生根。
  (三)不断充实和丰富传播内容,打造文化标识体系传播的多种载体
  一是注重文化标识内容的充实和系统化传播。以“看中国 来宝鸡”为例,你要来宝鸡看中国,就不能只看“中国”两个字,要感受周秦文化发祥地的厚重历史文化,要看宝鸡的山、水、林、塬、城之特色;要看太白的“六月雪”,关山和大水川的“草甸风光”;要吃岐山“臊子面”“擀面皮”等。二是丰富传播载体。可以通过“文化宝鸡”“服务宝鸡”“诚信宝鸡”等平台的打造,推进文化标识体系传播。三是要通过地区间、城市间的互动,展览馆间的互动,强化不同地区文化标识的印记传播。
  (四)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拓展传播平台和渠道
  一是做好传统文化标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式传播。通过多元样态展演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度融合,进而满足受众差异性、新奇性的情感需求。二是打造高科技媒介景观,丰富中华文化标识样态。如,与大 V 联合推出诸如“冯家山水库如何修建”等科普性短片,在外地区举办展览活动等,“线上流量 + 线下体验”的高效联动。三是产业融合、催生文化传播新业态。可以与教育研学相结合,如,设置“凤翔东坡书院”等研学场所,促使标识的情感深入人心。四是构建立体传播网。官方网站从宏观层面向全世界、全国发布政策通知、标识发展规划等,完成标识的先导性传播;各地相关部门从中观层面以公众号、视频等方式发布宝鸡文化标识的学习;其他短视频平台基于自身账号属性与视频制作风格,差异化建构标识呈现形态,从微观覆盖多数用户,完成标识的动态化传播,进而达成标识不同层级传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
  [2]周淑丽:《快来看!宝鸡城市形象标识LOGO出炉啦!》,https://www.1zj.com/2018/biaoshi_0201/14529.html。
  [3]王彬、张影、刘源隆、王添艺:《遗传开去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报》,2023-03-07。
  作者简介
  王李琳 中共宝鸡市陈仓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理论、党风廉政建设、基层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