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另一种思考
步构建起“旅游+文化”的产业链条。可以说,红岩村的新村建设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双赢的局面。本文基于对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的实地调研,认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借鉴红岩村新村建设的经验,创新性地发展和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红岩村的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红岩村隶属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该地区位于粤头楚尾,自古以来即为中原通往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在此交汇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得以交融,共同塑造了该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古民居和古村落资源的丰富性,许多村落至今保存完好。目前,该县共有1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清代南粤汉族建筑特色,青砖石瓦、飞檐翘角、房顶之下配以自然绘画,充分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红岩村(包含新老村落)隶属于莲花镇的行政管辖范围,位于莲花镇中心约1.2公里处。该村落由红岩新村和红岩老村组成,老村落位于新村的中北部区域,目前正处于精细的修缮阶段,迄今为止已有四栋古建筑完成修缮,全面恢复其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且大部分区域已对游客开放;新村的建设布局呈环状,环绕老村落展开,目前所有居民均定居于新村。
红岩老村于2016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入口和出口处设有门楼,村边则筑有矮寨墙。村中的小街和巷道大多铺设石板路,至今仍保持平整光滑。现保存较好有6间院式古民居,房舍有院墙相隔,但又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具有较强的防火和防盗功能。老村古建筑具有岭南汉族建筑风格特点,并融入当地瑶族文化元素,砖墙呈现出朴素古雅风格:硬山式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窗门木质结构,伴以花鸟等多种艺术装饰,灵活生动,图案和谐分布。自2003年,红岩老村启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与县政府推动的“富裕生态家园”新村建设项目同步进行。与此同时,红岩村依托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月柿之乡”的品牌效应,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了大规模的月柿种植,目前全村的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亩,年产量约为2800吨。此外,借助月柿产业的发展机遇,红岩村积极拓展乡村旅游特色,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红岩新村已建成具有瑶族特色的花园式小别墅85栋、配套客房300余间、农家乐餐馆50余家。[2]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红岩新村在村头公共设施建起具有瑶族特色的风雨桥,并根据流水特点,建起滚水坝,形成了特色的过坝梅花桩。此外,还在村后的马头山上修建了观景亭台和登山小道等,通过多方位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红岩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得益于旅游和产业发展,近十年来,红岩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村庄名片”等荣誉称号。
红岩新村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增长,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兴消费形态直接推动了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生态的形成。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通过新村建设与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合,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一)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
红岩新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生态农业的典范,早期以中国最早沼气推广应用县而著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县积极推行“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以此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革新。2003年两
红岩村的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红岩村隶属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该地区位于粤头楚尾,自古以来即为中原通往岭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在此交汇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得以交融,共同塑造了该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古民居和古村落资源的丰富性,许多村落至今保存完好。目前,该县共有18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些古村落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清代南粤汉族建筑特色,青砖石瓦、飞檐翘角、房顶之下配以自然绘画,充分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红岩村(包含新老村落)隶属于莲花镇的行政管辖范围,位于莲花镇中心约1.2公里处。该村落由红岩新村和红岩老村组成,老村落位于新村的中北部区域,目前正处于精细的修缮阶段,迄今为止已有四栋古建筑完成修缮,全面恢复其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且大部分区域已对游客开放;新村的建设布局呈环状,环绕老村落展开,目前所有居民均定居于新村。
红岩老村于2016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入口和出口处设有门楼,村边则筑有矮寨墙。村中的小街和巷道大多铺设石板路,至今仍保持平整光滑。现保存较好有6间院式古民居,房舍有院墙相隔,但又有侧门和巷道相通连成一体,具有较强的防火和防盗功能。老村古建筑具有岭南汉族建筑风格特点,并融入当地瑶族文化元素,砖墙呈现出朴素古雅风格:硬山式风火山墙错落有致,窗门木质结构,伴以花鸟等多种艺术装饰,灵活生动,图案和谐分布。自2003年,红岩老村启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与县政府推动的“富裕生态家园”新村建设项目同步进行。与此同时,红岩村依托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月柿之乡”的品牌效应,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了大规模的月柿种植,目前全村的种植面积已超过600亩,年产量约为2800吨。此外,借助月柿产业的发展机遇,红岩村积极拓展乡村旅游特色,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红岩新村已建成具有瑶族特色的花园式小别墅85栋、配套客房300余间、农家乐餐馆50余家。[2]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红岩新村在村头公共设施建起具有瑶族特色的风雨桥,并根据流水特点,建起滚水坝,形成了特色的过坝梅花桩。此外,还在村后的马头山上修建了观景亭台和登山小道等,通过多方位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红岩村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得益于旅游和产业发展,近十年来,红岩村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村庄名片”等荣誉称号。
红岩新村促进传统村落文化发展的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增长,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新兴消费形态直接推动了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生态的形成。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通过新村建设与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合,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当前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一)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
红岩新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作为生态农业的典范,早期以中国最早沼气推广应用县而著称。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县积极推行“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以此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革新。2003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