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路径探索

成都芯谷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极核,也是成都市规划的城市综合型副中心、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
融合的创新体系,以加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更多领军型品牌企业,在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争取占据更多且更靠前的排名,从而增强成都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影响力。支持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吸纳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国际化发展。强化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深化四川省内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构建定期交流机制,共同举办高端研讨会、展览和培训活动,促进行业信息的共享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推动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在标准制定、政策倡导及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进而为四川企业争取更多国际协作机会。
(四)促进产学研“联盟”发展推动作用
鼓励成都当地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并优化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增设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并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的资金支持。建立由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联盟,为各方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定期举办专业研讨会、技术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促进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借助资源共享、学术协同研究、成果共同孵化等多种创新合作方式,全方位促进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集群式成长。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电子信息技术资源库,包括数据、软件、硬件设备等,供联盟成员共享使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定期高质量举办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高端交流论坛,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及合作机会。主动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领军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构建产业战略联盟,致力于共同研发新技术、制定产业标准、推动人才培养,并通过联合项目、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J].智慧中国,2021( 12) :20-24.
[2]吴欣欣.全球视角下广东电子信息产业链研究及对策建议[J].广东经济,2021(5):6-13.
[3]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制造业建圈强链——高质量发展的成都实践[M].四川大学出版社,2024( 6) .
[4]张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链探讨[J].电子制作,2013( 18) :72.
[5]刘胜奇.关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J].电子制作,2016(22):68.
[6]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分析——基于SEM和FAHP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 1) :153-169.
[7]宋赛虎,李娜.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创新潜力比较研究 [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 10) :101-108.
[8]刘娅,徐斯.2022 年上半年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稳中存忧[J].通信世界,2022(16):33-36.
[9]]万科,张莹,刘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内循环的省域比较优势与贸易成本研究——来自电子信息产业的证据[J].企业经济,2022( 5) :126-136.
[10]付欣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三链协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1]王乐文,龚仕建,张丹华,等.奋力谱写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6-23( 01) .
作者简介
周 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与对外开放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与发展
朱艳婷 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