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
《潍坊市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行动计划(2023-2026年)》和《潍坊市关于加快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应用场景打造为突破点,推动“元宇宙+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加快元宇宙在工业、文旅、教育、消费等领域的应用渗透。 2023年,潍坊元宇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178亿元,集聚元宇宙领域企业160余家,产业链配套越来越完善。
( 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质效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强力支撑。例如,联合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从现代农业栽培、育种、抗病到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链式研究探索,为潍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雄厚战略咨询和前沿引领作用。目前,潍坊拥有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机械总院量化研究院潍坊分院等3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建立梯次培育机制,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地位。潍坊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潍坊市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按照“建档入库、动态管控、聚力帮扶、精准服务”的思路,巩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路径,积极为创新企业梯度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目前,潍坊已建立完善“单项冠军”等5个梯度培育库。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32家,较去年增加692家。
加强内外部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组织“名校合作直通车”“走进中科院”等活动,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例如,山东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南方电网、西安交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攻破了“卡脖子”材料难题,实现高压电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国产化生产。2024年,举办山东大学潍坊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等系列活动,与山大签署两个校地合作协议,与“工信七子”签约12个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引才聚才政策,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近年来,潍坊先后出台20多项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才模式,积极探索基于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干事在企业”的“双落户”制度。目前,潍坊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已与17家企业共享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2023年,潍坊新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50人、泰山系列人才49人,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潍坊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产业结构偏传统,产业质效不够高
潍坊是工业大市,但是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工业占工业比重、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均超70%,六大高能耗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0.9%, 存在传统制造业占比高、资源占据多、质效不够优的问题。2023年潍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为4.1% ,低于山东省4.9%的平均利润率。
(二)研发投入不多,科创投资不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从2023年部分省市、地市R&D经费情况可以看出,潍坊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 。
(三)创新主体规模偏小,科技领军企业力量不足
潍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96家,位居山东省第4位,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但与省内的青岛、济南相比,创新主体规模偏小。例如,截至2023年底,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有7900家,是潍坊的3.5倍,济南有6907家,是潍坊的3倍。虽然潍坊现
( 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质效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强力支撑。例如,联合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从现代农业栽培、育种、抗病到智慧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链式研究探索,为潍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雄厚战略咨询和前沿引领作用。目前,潍坊拥有内燃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机械总院量化研究院潍坊分院等3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建立梯次培育机制,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地位。潍坊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潍坊市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按照“建档入库、动态管控、聚力帮扶、精准服务”的思路,巩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路径,积极为创新企业梯度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目前,潍坊已建立完善“单项冠军”等5个梯度培育库。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32家,较去年增加692家。
加强内外部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组织“名校合作直通车”“走进中科院”等活动,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例如,山东联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南方电网、西安交大、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攻破了“卡脖子”材料难题,实现高压电缆屏蔽料用纳米碳材料国产化生产。2024年,举办山东大学潍坊日、工信部直属高校走进潍坊等系列活动,与山大签署两个校地合作协议,与“工信七子”签约12个重点合作项目。
完善引才聚才政策,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近年来,潍坊先后出台20多项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政策办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引才模式,积极探索基于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干事在企业”的“双落户”制度。目前,潍坊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已与17家企业共享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2023年,潍坊新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50人、泰山系列人才49人,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
潍坊发展新质生产力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产业结构偏传统,产业质效不够高
潍坊是工业大市,但是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工业占工业比重、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均超70%,六大高能耗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0.9%, 存在传统制造业占比高、资源占据多、质效不够优的问题。2023年潍坊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率为4.1% ,低于山东省4.9%的平均利润率。
(二)研发投入不多,科创投资不强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从2023年部分省市、地市R&D经费情况可以看出,潍坊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山东省的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 。
(三)创新主体规模偏小,科技领军企业力量不足
潍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96家,位居山东省第4位,技术企业的数量规模不断壮大,但与省内的青岛、济南相比,创新主体规模偏小。例如,截至2023年底,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有7900家,是潍坊的3.5倍,济南有6907家,是潍坊的3倍。虽然潍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