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5版
“两山论”视角下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时,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也大为降低,原本辽阔的绿色草原变得斑驳,游客的观赏兴趣显著下降。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同样面临困境,早期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游客步道的随意铺设破坏了湿地的水循环系统,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退化,鸟类栖息地缩小,生存繁衍受到威胁。修复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时间,代价昂贵。
  (二)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条不完善
  西藏的多数生态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以山南的青稞加工厂为例,大多数仍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青稞制品保鲜技术落后,限制了产品向远途市场的销售。在生态旅游领域,偏远景区交通不便,路况不佳,成为阻碍游客的天然屏障;民宿条件简陋,配套设施不足,无法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整体产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发展受限。
  (三)科技支撑不足,人才短缺
  科研投入在高原地区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耐寒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进展缓慢,耐寒高产优质品种稀缺,农牧业发展缺乏品种支撑,产量和品质提升受阻。人才引进和留存面临挑战,高海拔艰苦环境使得许多专业人才望而却步;本地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新技术和新模式难以推广和实施,制约了产业创新发展。
  (四)市场意识淡薄,品牌建设滞后
  西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营销渠道狭窄。昌都地区品质优良的野生菌菇,本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长期依赖线下零散销售,知名度不高,销量有限。具有地域特色的“藏字号”品牌宣传推广不足,以藏香为例,包装陈旧,缺乏现代感和吸引力,宣传手段单一,仅在本地小有名气,在更广阔的外部市场中竞争力不足,难以脱颖而出。
  “两山论”视角下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两山论”所构建的科学且极具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之下,立足西藏生态产业发展的现实境遇,针对性地提出如下策略与建议,旨在为西藏生态产业的持续、稳健前行保驾护航。
  (一)注重生态保护与修复,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政府作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引领者,理应勇挑重担,切实承担起主导责任。一方面,需持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资金注入力度,构建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渠道,确保生态保护事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要精心谋划、全力构建并持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使之成为洞察生态系统细微变化的“智慧之眼”。通过在保护区内广泛布局各类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大气、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数据,并借助智能化的数据传输与分析平台,实现对生态动态的全方位、全天候精准监控。同时,大力推进草原、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在畜牧业发展层面,积极推行轮牧休牧制度。依据不同区域草原的承载能力与生态恢复周期,合理划分放牧区域与休牧时段,通过精准管控牲畜数量与放牧强度,给予草原充分的休养生息机会,维持草原生态平衡,保障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
  政府在产业培育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推动者角色,应不遗余力地为龙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制定精准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如针对生态产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环保设施建设等环节给予税收抵扣;提供信贷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企业量身定制低息、长期的信贷方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集聚与示范引领效应,整合上下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