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广西土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和策略

广西土司文化旅游活动周
功近利,要耐心地从品牌塑造开始。打造土司文化品牌,有一个问题首先要考虑,就是“土司文化”这个名称的接受认可度。一说到土司,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负面形象,特别是电影《刘三姐》的巨大影响,让无数观众心里,都留下了“莫老爷(忻城莫氏土司)是坏蛋”的记忆。如果社会民众都不喜欢项目名称里直接出现“土司文化”字眼,那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建设项目”“民族交流融合历史文化旅游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研学专线”等类似名称,都是可以斟酌采纳的。(三)线上线下全媒体宣传策略
广西土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要在宣传上做足功夫。各地应联合建立土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专门负责宣传广告这一块。报纸、电视等传统的媒介要上,网络新媒体更要上,利用抖音、B站、小红书、斗鱼、微信公众号等,形成新媒体矩阵和宣传矩阵,全方位推介、宣讲、传播,以此捕获尽可能广泛的目标受众。这种宣传,不能热一阵就懈怠,务必要持之以恒。做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评估收效,以便调整宣传策略,进一步优化效果。宣传也可以采取另外的形式。不用打土司文化的旗号,只提取土司历史文化典籍中的闪光点,大做文章。比如著名的瓦氏夫人,前些年确实也排了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17 ] 、 拍了30集电视连续剧《瓦氏夫人》[1 8](根据广西籍壮族作家梁越的长篇历史小说《西去的使节》改编),还有管弦乐《瓦氏夫人》[19],但是做得还不够。一是这些作品传播的范围都不大,只作为某个项目在某些场合演出后就完成了任务似的。二是播出的平台不够多、不够高,比如电视剧能在央视播出,影响范围会成倍放大。三是也许这些作品对于观众、听众来说并不那么入心,听了看了,然后就忘了。四是拍成电影,创作歌曲,创作美术作品,或者创作动漫、网络游戏等等。在壮族核心聚居区,瓦氏夫人的民间传说故事流传非常广泛,能够给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去大展身手,推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佳作。
(四)农文旅资源与产品开发并重策略
优先开发利用其中一些物质性和相关非物质性文化资源,开发出各种周边产品。众所周知,“汉服运动”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汉服几年前还曾经被一部分人视为‘奇装异服’,甚至有些爱好者会对穿着汉服出门感到不好意思。但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身着各式汉服的人行走在街头。 ” 汉服,也就是中国传[ 20]统服饰,包括传统民族服装在内。因此,汉服热也是推荐土司文化中的服饰文化的好时机。广西在2023年5月与东盟国家一道办[21]了一场“‘壮美霓裳’广西-东盟民族服饰秀” , 效果就很不错。还有壮锦编织,除了织布做衣服(衣服方面也应该学汉服,要在传统样式、纹样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发新品)、做被面、做围巾,或者做娃娃、做绣球,开动脑筋,研发各种周边产品。
同时,特色农副产品也可以跟上。由“小冰糖橘”勇闯哈尔滨引发的广西与黑龙江/哈尔滨之间的“双向奔赴”中,广西向哈尔滨赠送了砂糖橘和沃柑 。[ 22]之后,全国各地的“文旅大串联”带起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旅游热潮,同时也带火了各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