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4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实践
讲为重点的专家队伍,以文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富能手、医务工作者等为主的专业团队,以返乡党员干部、乡贤、退休干部、社会能人、调解员等为主的志愿者队伍,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教师等为主的队伍,以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为主的百姓宣讲队伍。可见,社区调动了各族各界各年龄层群众,形成有利于各族群众开展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队伍。
  3、制度机制建设
  近年来,广西全面推行网格化治理、双报到等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开展具体工作有了遵循。贵港在探索地方实践中,相继推出“红格善治”“红色一家”等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各基层党组织基于自身资源条件,推出“五步管理”“网格三三调解”等工作制度。贵港市港北区荷城社区曾使用“五步管理”工作制解决了涉及民族与区域因素融合的矛盾纠纷。事件双方分别是外来商户与本地居民,且属于不同民族。由于商户经营的烧烤店影响楼上居民的日常生活,从而引发双方语言和肢体冲突,同时商户经营也陷入困境。网格员发现报告后,经过社区网格长研判、“吹哨”动员职能部门、开展现场处置、网格员监督反馈、总结提升等五步,并以共同富裕、民族团结等引起双方情感共鸣,将矛盾解决于网格内。最后,社区以“三月三”等民俗活动为平台,邀请外来商户与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也使得外来商户有归属感、认同感,从而留得下来、融得进贵港各族大家庭。
  (二)以有效的社区服务顺畅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
  社区采用“党建+网格+民族团结”的工作模式,立足社区服务精细化的工作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服务方式共建共促。
  一方面,将服务项目引进社区。依托公益品牌及其师资、志愿者等队伍,在社区服务场地尤其是各类功能活动室,响应家长、青少年、老年、妇女等不同类型居民群众的需求,开展各类服务。诸如,依托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难点和疑惑开展一系列家庭家风家教方法教学与经验分享活动,维护小家庭和谐,巩固和谐家园建设成果。
  另一方面,将服务延伸至群众中。依托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机制,以楼栋为单元建立微网格并配置至少一名微网格员,形成“ 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格事尽知、事在格了”的工作格局,从而及时掌握居民群众的“ 烦心事”并迅速响应。同时,结合有事聊聊吧、“7+X”议事会、物业管理服务接待日等工作载体,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把居民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仍以“廉石夜话”为例,有时需要集中利益相关群众共商难题,却常因时间冲突而不能顺利开展。因此,为便于集中群众,廉石社区创设“廉石夜话”这一制度。把群众商议时间改在晚上、会谈地点设在小区,便利的制度设计化解了群众请假之烦、小区组织之难,并有效推动解决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小区“ 家事”之烦。在促进社区快速高效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事情的同时,有效提升群众认同感。
  ( 三)以丰富的社区活动搭建居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是社区工作者的共识。活动是推动文化、社会、心理互嵌的重要载体。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贵港市推出三项活动工程,使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了具体抓手。
  1、依托“和为贵文化工程”开展民俗和文艺活动
  结合“我们的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包括清明节扫墓活动、“三月三”民俗活动、端午节包粽子活动、重阳节慰问90岁高龄老人活动等。此外,还有旨在打破陌生人社会的隔膜和冷漠,促进居民交往交流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