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8版
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 与“实文化”的互构机制研究
  (三)问题导向,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大庆油田早期使用苏联钻头,因硬质合金材质不适应本地岩层,平均钻速仅2米/小时,在大庆硬质地层中单只钻头寿命不足50米,严重拖慢进度,王进喜提出改进措施。王进喜与技术人员设计“阶梯式切削齿”钻头,将钻头切削齿从“均布式”改为“ 阶梯式”,增强对硬脆地层的破碎效率,破碎效率提升300%[1 2] ; 革新材料,采用钨钢合金替代碳化钨,使钻头耐温性从300℃提升至600℃ ;[ 13]根据大庆岩性特点设计“三翼刮刀钻头”,钻速提升至8米/小时,寿命延[14]长至200米 。钻头的改进推动中国从“ 仿制苏式钻头”到自主研制出全球领先的“旋冲钻具”,2022年中国钻头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37% [15]。
  大庆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存在多层高压水层和松软泥岩层,传统钻井法易引发井壁坍塌、泥浆漏失等问题,严重影响油井寿命。王进喜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创新,发明满式钻井法,实现技术突破。通过精准控制泥浆比重和灌注速度,在钻井过程中持续填充井眼,形成稳定的“泥浆护壁”,平衡地层压力,防止塌陷。王进喜带领团队经过327次试验,总结出“三压一稳”操作法(控制钻压、泵压、回压,保持井底压力稳定) ,将钻井事故率从45%降至8% ,填满[16]式钻井法使油井使用寿命平均延长15年。1963年“北1-6-27井”施工中,王进喜坚持采用填满式钻井法,该井直至2005年仍保持高产。填满式钻井法推翻苏联“大排量冲洗”理论,钻头改进突破“进口设备不可更改”的迷信。针对井塌改钻井法、针对低效改钻头等,被提炼为“大庆式创新模型”,写入清华大学工程管理教材[17]。填满式钻井法则演变为当今页岩气开发的“控压钻井技术”,其核心理念仍源自王进喜的“压力平衡”思想。
  (四)科学求实,精益管理,提振民族自信
  铁人精神与精益管理形成共鸣,他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管理”结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创造了“人本精益”的中国实践范式。王进喜要求“每一只钻头都必须有档案”,记录磨损数据并优化设计参数,形成“钻头性能-地层岩性”匹配模型,赋予后代工程师追溯改进的依据。这一方法被现代制造业发展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他提出“钻头过三关”(设计关、材质关、使用关),杜绝粗制滥造,确保“每一只钻头都经得起检验”。改进后的钻头使单井成本下降40%,并为中国自主研发PDC钻头(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奠定基础。
  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的技术空白,王进喜推动建立“四全四准”工作法(全井资料全准、全井质量全优、全井设备完好、全井人员过硬),形成中国石油工业最早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要求每口井必须记录21项地质参数,建立中国首个油田地质数据库;首创“三一工作法”(一个井眼、一次钻成、一次成功),将钻井事故率从30%降至4.7% 。这些规范被纳入《大庆油田开发方[9]案》,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基石,真正实现了“让子孙后代有据可依”。这种科学求实、精益管理的思想,不仅实现技术自主、经济自立,更重塑了“中国人能靠自己搞工业化”的民族信心,为三线建设等后续战略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
  铁人精神中“实文化”元素的传承
  王进喜的“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本质上是在工业文明中植入了“时间维度”的价值观。对历史,他用岩心样本和钻井日志为后代保存地质记忆;对未来,他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桥梁。这种将科学精神升华为文明责任的态度,使“实文化”超越了工具理性,成为中国工业精神中最深邃的哲学表达。
  (一)技术遗产:为“万代”奠基
  王进喜主导的三大技术创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钻机整体搬运技术使搬迁效率提升5倍,成为全球复杂地形油田作业的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