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 陕西乡村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商洛山中的一片红色沃土、一颗绿色明珠。
(七)推广“一村一品”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可供挖掘的品牌故事与文化元素,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乡村文化元素无疑是品牌营销的重要资源,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将其充分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包装中,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乡土特色。同时,注重品牌营销的创新与推广,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将乡村品牌故事和产品特色传播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促进乡村文化与传统技术艺术以及本地特色农产品“联姻”,把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推动“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继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比较典型的是,渭南市潼关县的桃林寨村深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的古代传说,以《山海经》所载夸父追日中弃仗化为桃林的故事为主题,依托历史文化和地域优势,对村落进行保护性、创造性的改造,将桃林寨村打造成为了原生态的、桃花源式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又比如,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其下辖的南寨镇闫家村作为“西秦刺绣”示范单位,采取“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紧扣绣娘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文化赋能三大关键,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随着千阳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前来学习刺绣技术、购买工艺品的人愈来愈多,每逢假期众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前来研学“西秦文化”,如西安美术学院、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在千阳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一现象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针尖撑起半边天” 。
结束语
乡村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和人文智慧。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和延续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譬如陕西这样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乡村文化建设更是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这必然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之路[9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两个结合”为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尤其要传承和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能够“活起来”并“传下去”。为避免乡村文化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还应充分考虑到本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独特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振兴实力,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扩展文化传播方式,以确保陕西乡村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稳步前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1).
[2]胡映兰.论乡土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6):94-101.
[3]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1-118.
[4]周柏春.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J].学术交流,2021(7):141-150,192.
[5]尹泽昕,张思乔.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3):120-122.
[6]吴少伟,郭星星.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6):125-133,15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刘斌.“两个结合”视域下红色文化建设的运用逻辑和价值意蕴[J].临沂大学学报,2025(3):35-45.
[9]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8-07-07(011).
作者简介
周 轩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专项办规划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
(七)推广“一村一品”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可供挖掘的品牌故事与文化元素,而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乡村文化元素无疑是品牌营销的重要资源,挖掘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将其充分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包装中,赋予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乡土特色。同时,注重品牌营销的创新与推广,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将乡村品牌故事和产品特色传播出去,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促进乡村文化与传统技术艺术以及本地特色农产品“联姻”,把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产品,推动“一村一品”品牌建设,继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比较典型的是,渭南市潼关县的桃林寨村深挖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夸父追日的古代传说,以《山海经》所载夸父追日中弃仗化为桃林的故事为主题,依托历史文化和地域优势,对村落进行保护性、创造性的改造,将桃林寨村打造成为了原生态的、桃花源式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又比如,千阳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其下辖的南寨镇闫家村作为“西秦刺绣”示范单位,采取“合作社+绣娘+农户”的模式,紧扣绣娘增收、集体经济壮大、文化赋能三大关键,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随着千阳刺绣产业的不断发展,前来学习刺绣技术、购买工艺品的人愈来愈多,每逢假期众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前来研学“西秦文化”,如西安美术学院、长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及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在千阳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一现象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针尖撑起半边天” 。
结束语
乡村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民俗风情和人文智慧。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和延续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譬如陕西这样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乡村文化建设更是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这必然要求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建设之路[9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两个结合”为引领,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满足乡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继续深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尤其要传承和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能够“活起来”并“传下去”。为避免乡村文化建设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还应充分考虑到本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的独特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振兴实力,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扩展文化传播方式,以确保陕西乡村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稳步前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1).
[2]胡映兰.论乡土文化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6):94-101.
[3]曹立,石以涛.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1-118.
[4]周柏春.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内在机理与推进策略[J].学术交流,2021(7):141-150,192.
[5]尹泽昕,张思乔.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人才振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3):120-122.
[6]吴少伟,郭星星.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4(6):125-133,15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8]刘斌.“两个结合”视域下红色文化建设的运用逻辑和价值意蕴[J].临沂大学学报,2025(3):35-45.
[9]王磊.乡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8-07-07(011).
作者简介
周 轩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专项办规划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